上周末中午,在麥當勞吃東西,旁邊桌都是帶著孩子的父母們,都是接孩子上下興趣班的。正好聽到了“海淀媽媽”和“朝陽媽媽”的對話。心里還是很感慨的:孩子太難了,父母更難。
站在一個「幫助孩子成長、規劃」老師的角度上,我是如何看待這些「興趣班」的問題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對孩子有益的班:報!
盡管在 2018 年全面取消了奧數高考加分項,著名杯賽華羅庚杯、走美杯、希望杯相繼停辦或轉型,奧數升學叫停,但奧數班依舊火爆。家長朋友們依舊看重奧數帶給孩子的益處:磨練孩子的思維能力,提升孩子的數學水平等。
每個家庭對于孩子“應不應該學習、適不適合學習”某類課程的標準都不一樣。家長們對興趣班的認知,基本來自于教育部的政策、學校老師的態度、機構老師的推薦、自己的經歷、周邊家長的行動等。當然,家長對于產出的期待也不一樣。
自查問題1:對「興趣班」是否有較全面的認知?......
沒點才藝,都不敢上學了
目前國內很多學校需要進行入學面試,甚至是幼兒園。從幼兒園到博士生,各個階段的面試內容都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
對于幼兒園、小學的面試來說,“有才藝”是讓孩子脫穎而出最簡單的方式。對于高中、大學的面試來說,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 比如,藝術考試需要專業成績過硬。
- 比如,大學的各種自主招生項目,除了需要文化課成績高,也要體現很強的綜合素質能力。在面試環節,想脫穎而出還需要有很強的語言敘述能力、表現能力等。除了家庭教育以外,“興趣班/課外補習班”成為了最快達到目的途徑。
也有很多家長會把興趣班變成“升學工具”,“硬”讓孩子學,最后的結果很可能不理想。
自查問題2:報的「興趣班」的目的是什么?......廣告琳瑯滿目
教育機構密集、組團出現,漸漸開始“侵略”商業中心。除了線下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出現了“新鮮的”、在家就能學的線上教育。廣告能觸及家長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包括地推、各種線上活動。廣告琳瑯滿目,選擇數不勝數。
(牡丹園地鐵站旁)
但不是所有的機構都能保證師資質量,專業的包裝效果,使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辨別、篩選適合自己孩子的機構。同時,機構間激烈的競爭也促使“課程顧問們”使出渾身解數,推出更多的促銷計劃,可能會讓家長出現“非理性消費”。
自查問題3:是否了解不同機構提供的課程內容?是否有篩選標準?......孩子的興趣:真摸不準
很多家庭會出現之前和孩子“協商好”,但是后來孩子“反悔”的情況。孩子太小,是缺乏判斷力和分析力的。
與其詢問孩子一個 yes-no-question(是否問題),不如讓家長先有一定的判斷,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記錄孩子的點滴,觀察孩子是否在某一方面有天賦。比如帶孩子上一些啟蒙班,在學鋼琴、聲樂之前,可以適當地接受音樂啟蒙訓練。
自查問題4:除了問孩子“感不感興趣”外,是否做過預備工作?比如觀察孩子天賦、進行一些啟蒙、判斷孩子是否能堅持...(當然有很多判斷方法啦)......孩子:沒自信?
無論是自主招生,還是出國留學,社團經歷、個人特長、項目管理經歷,都成為孩子的重要加分項。而從人才需求的角度講,編程能力、音樂美術、演講表達……都會成為孩子的“必修課”。孩子們素質普遍提升,如果沒有恰當的引導和培訓,孩子很容易在同齡人面前失去自信。
塑造孩子的性格與心態,家庭教育是重點。我個人是鼓勵父母支持孩子,并且和孩子定目標一起努力的。但如果父母傳達的是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指責等,孩子會難過,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心理負擔和情緒,親子關系也會發生裂痕。
這里分享一篇“媽媽過于強勢,而忽略了孩子的學習過程和感受,導致孩子不再主動溝通”的文章:孩子特別聽話?這很可能是個危險信號!
自查問題5:是否關注過孩子感受與情緒?出現了異常,是否做了相應的調整?......
家長:真焦慮
大部分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走在同齡人前面,更快、更順利地經歷升學與層層選拔。但是面對越來越難的課程與不熟悉的技能,多數家長可能“無從下手”,所以會選擇花錢讓專業的人去輔導。甚至產生了“錢花的越多越好”、“只要花錢孩子就能進步”的心理。
(來自互聯網)
家長的焦慮也會來自于同齡人壓力(peer pressure),盲目的攀比、著急會讓家長失去判斷能力。我之前特別害怕聽到家長說“我聽說”...我鼓勵家長做的是:判斷孩子的天賦,有能達成共識的規劃。想清楚孩子真正需要的技能與教育是什么。
自查問題6:關于興趣班,是否產生過疑惑?自己是如何處理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技能和教育是什么?孩子學的東西,我不懂
現在的興趣班越來越“高級”了。想輔導孩子?想和孩子一起進步?那需要一顆進步的心,成長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家長朋友們也需要一起學習、接受新鮮事物。這樣可以和孩子有共同語言,也可以避免不用“舊觀念”幫助孩子做決定的事情。
自查問題7:是否及時關注了孩子的課程?是否在關注教育信息與動態?
今天列了這么多問題,那“標準”答案是什么呢?具體又應該怎么做?我們下期繼續討論!我們是關注孩子綜合素質發展的「A班課代表」,歡迎關注我們、參與討論。
「下期預告」
- 如何發掘孩子的興趣?
- 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興趣班」?
- 如何甄選「興趣班」機構與老師?
「相關閱讀」
- 「興趣班」憑啥那么貴?盤點6大類興趣班
- 工程師奶爸:讓孩子看動畫片?不如打打游戲!理由是...
- 「硅谷男團」科學育兒經:這9節課是如何被設計的?
—— END ——
原創 | 李璐
插畫 | Jiani Ma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