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定西市香泉鎮陳家屲村村民馬為民在家中取水。 艾慶龍 攝
中新網蘭州10月25日電 (艾慶龍 張婧)中午時分,甘肅定西市香泉鎮陳家屲村家家戶戶開始做飯。村民馬秀蘭打開水龍頭,接好半盆自來水,呼喊著丈夫馬為民前來洗菜。正在擦拭藏品的馬為民聞聲而來,他將蔬菜清洗數遍才送進廚房。
“以前,吃水都需要去山溝中取水。”65歲的馬為民看著如今吃水、用水如此簡單,不由感慨萬千。他回憶說,兒時,農忙時,大人無暇顧及家中,小孩們則需要早起去山溝中擔水,那時他的肩膀時常出現紅色印記并隱隱作痛。
圖為馬為民房前的雨水收集處。 艾慶龍 攝
“排隊擔水,是最為難的事。”對于和馬為民同輩的村民來說,紅色泥土制作而成的水窖是支持一家人生存的必備設施,在“水貴如油”的當時,“一水多用”甚至循環使用是無法抹除的農村記憶,擁有一口偏黃、偏黑氟斑牙齒的村民便是親歷者的印證。
在馬為民的房前,管道連接著屋檐,管道下便是收集的雨水。如今雖不再愁吃水問題,但長時間保留下習慣至今還能找到“影子”。
據了解,20世紀末,甘肅省中東部地區遭受大旱,造成了農業大面積減產、絕收,在此情況下,官方實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以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經歷過雨水集流時期的馬秀斌,現是陳家屲村村主任。他介紹說,當時,家家戶戶建立屋頂和庭院集流面,打兩眼水窖,除保證正常用水外,還能灌溉院落農作物。
馬秀斌告訴記者,在極度缺水的村莊中,能娶媳婦標準更加側重水窖的多少。
陳家屲村缺水狀況,也是定西發展的縮影。據官方資料顯示,該市人均占有自產水資源量540立方米,資源型、工程型缺水一直是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解決農村民眾飲水安全問題一直是當地官方頭等大事。
圖為內宮水廠凈化水質的一道程序。 艾慶龍 攝
定西官方立足改善民生,先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引洮配套農村供水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
“目前,該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1%以上。”定西市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于登高介紹說,定西是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主要受益區,目前,受益區安定、通渭等五縣區160.1萬城鄉居民和10余萬畝旱地用上了引洮水。
于登高表示,定西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供水工程為輔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初步建成,農村民眾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
在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中,屬多方合建項目的內宮水廠,按現代化水廠模式建設,采用了進口自動化控制系統,目前已累計安全運行1600余天,日均供水量達到3.5萬方,累計供水量約5010.7萬方。
“水廠生產工藝為地表水常規強化水處理工藝,即原水通過混合、絮凝、沉淀、過濾工藝環節后進行加氯消毒至出廠水質達標。”定西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彥仁介紹說,此前,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西安監測站對出廠水106項指標進項檢驗,其水質指標100%均優于國家標準。同時,通過公司水質化驗中心自檢及市、區兩級衛生防疫部門抽檢,其出廠水質均穩定達標。(完)
責任編輯:郭澤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