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老宅、一口大鍋、幾十口酒缸,還未進門,濃郁的小米黃酒香便撲鼻而來,這正是臨夏市折橋鎮慈王村建檔立卡戶張義的家,在脫貧路上他不等不靠,用嫻熟的釀酒手藝、肯想肯干的倔強性子趟出了一條勤勞的致富路,如今,兒孫滿堂、手藝傍身的張大爺幸福的晚年生活在他和老伴忙忙碌碌的小日子里越過越甜。
68歲的張義和老伴尹天華是村里勤快的出了名的老兩口,2013年他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單位和鎮、村兩級的幫扶下,他勤奮鉆研釀酒技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靠著手藝的同時,借著政策的東風,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義開始學習傳統釀酒。他告訴記者,經過自己這些年的反復摸索和實踐,釀酒技藝越來越成熟,據了解,他釀造的黃酒,因為品質好不但近銷鄉里,在蘭州還有固定的供貨渠道,在他生意最好的時候,他的黃酒每年能賣出將近兩萬斤之多。
1973年張義參軍入伍,也就是從那時起,便錘煉了肯吃苦、不服輸的性子,他說,現在孩子們都替他分擔了做生意掙錢的辛苦,但他和老伴還是每天打理莊稼,在政府扶持搭建的蔬菜大棚里,滿地新鮮的時令蔬菜是老兩口勤勞結出最好的碩果。
近年來,臨夏市折橋鎮始終以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為目標,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積極引導貧困群眾發揮自身優勢,靠手藝脫貧致富,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臨夏市通過多種渠道大力宣傳中央、省、州關于脫貧攻堅一系列惠農惠民政策、先進典型人物及事跡,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打破了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懶漢”思想,營造了“勤勞致富光榮,懶惰致貧可恥”的氛圍。為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再到“我要致富”轉變,臨夏市積極探索“精神扶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路徑,從扶志樹立信心、扶智增強本領、扶德涵養風尚等方面著手,推進“精神扶貧”工程,進一步增強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決心。
記者:朱振斌 李洋洋 馬玉林
編輯:馬孝誠 審核:朱琳 汪海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