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你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改變對生命的態度。
在靖江,便有這樣的人——
他,雖身患疾病,卻仍對生活充滿希望,對生命充滿敬畏;
他,成為靖江首例遺體捐獻者;
他,就是侯榮峰!
侯榮峰(左二)生前,社區慰問照片
侯榮峰,享年45歲,生前居住于城南辦事處供銷新村。
2013年,身體不適的他,前往醫院診療,被確診患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
(標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細胞的一組異質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點是髓系細胞分化及發育異常,表現為無效造血、難治性血細胞減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風險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轉化。)
生命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據了解,侯榮峰早幾年便與妻子離異,一個人養活一家老小(一個年幼的女兒)。原本是整個家庭的“頂梁柱”的他倒下了,家庭生活進入“窘境”,一家人只能依靠低保和侯榮峰父母的退休金生活。
即便如此,他依舊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治療。
也是在患病之后,他產生了一個很“大膽的想法”——想把自己的遺體捐獻出去,幫助更多人!
這個想法一經冒出,便在父親侯炳坤的支持下生根發芽。
最后的心愿,我們定要替你完成!
兒子,是父母的血肉,溶聚而成的。作為父母,侯炳坤和妻子心中雖有萬般不舍,但這是兒子最后的心愿,他們選擇努力幫助他實現!
“這些年,有太多的‘謝’要說。所以用這種方式為社會做一點貢獻,這既是他對社會最后的、最有誠意的回報,也是想呼吁更多的人加入遺體捐獻行列,傳遞愛心。”父親如此說到。
爸爸,是家的支柱,亦是自己的靠山。對于父親的想法,侯榮峰的女兒也表示支持。
如此,侯榮峰的這個想法便算是成了“型”!
心若向陽,何畏悲傷。
與病魔抗爭6年之久,不幸的是噩耗還是傳來:在2019年10月22日,侯榮峰走了。
家人第一時間與靖江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聯系,紅十字會立即聯系遺體接受單位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10月22日上午8點,一場簡單卻不失莊嚴的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后,侯榮峰的遺體被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派來的專車接走。
他的遺體,將被用于醫學研究和疾病治療。
據靖江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
“
“目前,我國醫療教學、醫學科研、臨床解剖等領域都需要大量的遺體來源。捐獻遺體,既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也是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重大貢獻,同時對于推動移風易俗和社會進步也有著深遠意義。侯榮峰是靖江第一例實現遺體捐獻的志愿者,他的善舉,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對促進靖江市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文明新風也作出了積極貢獻。”
”
近幾年來,遺體捐獻的字眼越來越近的走進大家的眼球,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接受“遺體捐獻”這個概念,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做出嘗試。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器官登記志愿者已逾135萬人。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病人在苦苦等待器官,等待自己被拯救。
據悉,中國每年約有30萬名患者,因為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
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1萬余例,許多患者還在苦苦地等待......
8月22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作出規定: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采用書面形式共同決定捐獻。
這其實也是,鼓勵遺體捐獻的一種方式。
作為靖江首例遺體捐獻者,他逝而不已,留愛人間!
向侯榮峰致敬!
部分素材來源:紅十字會、靖江日報、范柏森、毛佳麗
內容編輯:柴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