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管是建房子還是挑選墓地都會提前相看風土,認為這樣就可以尋找到一處可以澤被后世子孫的寶地。究竟這樣的說法有沒有可行性我們不得而知,畢竟是被祖先堅持沿用了數千年的風俗,或許其中真的有些說不清的神奇之處。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的裴柏村,世人眼里的宰相村,還真是名副其實,在歷史上裴柏村這個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先后出過59位宰相、59位將軍,其他大小官員更多。特別是在唐朝的289年當中,平均每隔17年就從這里走出一位宰相,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觀。
裴柏村三面翠嶺圍抱,依山傍水,四周綠樹環繞著,村里有個裴氏家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人才輩出的一大世家。從秦漢至明初,這個家族先后培養出59位宰相,七品以上的官員多達3000余人,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在這3000多名官員中,居然沒有出過什么貪官污吏,這在封建社會中是難以想象的。為此,人們將裴柏村譽為“中國宰相村”。
如:唐朝開國元勛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亂之際,他高瞻遠矚,順乎民意,鼎助李淵起兵晉陽,建立了李唐王朝,后又勸淵稱帝。武德年間以恩德冠于群臣,任尚書左仆射。
裴柏村的由來和漢朝時的裴曄將軍有關系。他來到聞喜地界,一眼看上了這個風水寶地。于是舉家搬遷至此。裴柏村的名人唐朝的為多,唐憲宗時代的裴度,被譽為唐朝“中興賢相”,平定叛亂、打擊宦官、推薦賢臣,他還是個大詩人,晚年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酣宴終日,高歌放言,以詩酒琴書自樂。
裴秀(公元224年—271年),字季彥。患病去世,他只活了48歲。但是他今天被國內外尊崇,并不是因為做了大官,而是因為他在科學領域的巨大建樹!他被尊崇為“中國第一個地圖學家”,他所作的《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
三人都以治史文明后世,尤其是裴松之,他為陳壽《三國志》作注,因史料詳實準確,開創注史之先河。裴氏族家族如此顯赫,除了前面提到這里風水寶地外,明末思想家顧炎武總結了三點,即聯姻、世襲和自強不息。由聯姻、世襲所結成的裙帶關系,無疑是裴氏家族得以昌盛的重要原因。但真正讓裴氏家族成員嶄露頭角的秘訣是他們重視教育,集中體現在家譜上,核心點是“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并舉,廉潔自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