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媽媽問我:
“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哪個選擇更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說下我自己的情況。
我是個職場媽媽,孕期因為沒有反應,所以一直工作到預產期才休息,產后2個半月就開始工作。
很多人會覺得我太拼了,為什么不給自己喘息的機會,但說實話,我從來不覺得全職媽媽比職場媽媽更輕松。
所以,如果你在全職媽和職場媽媽之間猶豫,是想知道哪個更累? 我只能告訴你,只要選擇了做媽媽,兩條路都不輕松。
(懷孕3個月的我)
職場媽媽常常會羨慕全職媽媽可以有大把時間陪孩子,和孩子親密無間。
但不是所有的職場媽媽都能滿足于相對狹隘的人際圈子的生活以及相對較弱的自我價值感;
全職媽媽常常羨慕職場媽媽可以擺脫屎尿屁的生活,殊不知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常常是心力交瘁。
(右1 快臨產的我)
選擇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我沒辦法給大家一個標準答案,但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觀點:
在孩子2歲以前,盡可能地陪伴他
《從出生到3歲》這本書里有一個觀點,孩子在8個月~2歲期間,父母的陪伴,量比質更重要。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到兩歲,我建議你想盡一切辦法給他足夠的陪伴。在我生下串串的時候,我就已經規劃好了這一切。
我從來不相信生活可以同時平衡好那么多事情,一定是有所取舍的。
如果我選擇了孩子、選擇了職場,勢必要暫時擱置自我的興趣娛樂等。
(帶串串認識身體)
這一年多來,拋開工作,我幾乎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給了串串,少部分時間給了串串爸。
當然,串串爸也非常理解我,畢竟《從出生到3歲》這本書是我們全家人一起共讀的,在育兒方面,我們全家在備孕的時候就統一了戰線。
沒有足夠經濟基礎的家庭
建議選擇做職場媽媽
如果你做全職媽媽,家庭經濟條件撐不起你想要的物質生活,建議你做職場媽媽。
我做職場媽媽除了是因為我喜歡工作,也有經濟這個因素。
經濟問題,很容易引發家庭的爭吵,影響夫妻關系、婆媳關系、親子關系,媽媽的狀態也會因此變得很差。
當然如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我建議你可以請保姆來分擔家務,減輕自己的負擔,但孩子最好還是自己來帶。
狀態比選擇更重要
多數人都喜歡選擇,認為選定一個方向就要一路走到黑。
但其實不是的,不管做出何種選擇,媽媽的狀態是最重要的。
一個優秀的媽媽應該是情緒穩定、積極向上、有趣可愛的,同時還能保持學習的習慣,不斷進階和升級。
就像董卿說的:
“我總覺得,我還應該很努力地去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他對于你有愛、也有尊敬。
他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我不想放棄我繼續成長的可能,我不想因為他我就變得止步不前了。”
全職媽媽:不要因為孩子失去自己
職場媽媽:不要因為工作失去孩子
當媽大概是天下最難的差事,全職媽媽常常被嫌棄沒有自我,職場媽媽又常常被吐槽不管孩子。
難怪龍應臺在文章《為誰》中這樣說:“母親,原來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有人給薪水而已。”
媽媽是個極富挑戰的工作,對我來說,我很樂意接受這個挑戰,并且樂在其中。
雖然選擇了職場,但我非常關注串串一點一滴的成長,我想讓他知道:媽媽雖然沒有辦法24小時陪伴你,但我會給你我能給出的最好的愛。
(我和串串的合照)
如果是全職媽媽,我也希望你是個很酷的媽媽。
在孩子睡下之后,你能看看小說,聽聽古典樂,和老公依偎在沙發上看電影;
在孩子醒來之前,你能給自己化個精致的妝,或者挑件漂亮的裙子穿,不放棄對生活和自我的要求。
做不了完美的媽媽
就給孩子一個快樂的媽媽
很早之前,我在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過這句話: 做不了滿分的媽媽,就做個快樂的媽媽吧。
別苛求自己,也不要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最好的教育是身教,不是言傳,快樂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太差。
在喂養和教育上做不到事無巨細也無妨,放過自己吧,努力活成自己欣賞的模樣就可以。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歡的臺灣作家-蔡穎卿的一段話:
只要是母親,無論在哪一種形態都是百味雜陳、內外夾攻的,怎么可能沒有壓力?
當一個母親,不必對他人宣告自己的選擇有沒有價值,更不需要為別人的眼光,而勉強變換自己的選擇。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條件與限制,其中復雜的程度都足以讓自己筋疲力盡,不必再主動加上別人隔岸觀火的眼光。
在育兒上你有什么困惑,教育、喂養、媽媽個人成長,都可以加我的個人微信號,一起在育兒路上進步!
PS:我周末要帶孩子和工作,回復得不及時,還請諒解!
加我個人微信
一起教最聰明的娃,當最辣的媽
還可免費領取音頻課程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