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省西北部的徐州有一個著名的標簽——兵家必爭之地,人們一提兵家必爭之地往往首先會想到徐州。徐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從現代角度看,徐州距離山東省會濟南、河南省省會鄭州、安徽省省會合肥、江蘇省省南京、出海口連云港之間的距離都差不多三百多公里。站在南北角度看,徐州正好卡在首都和經濟中心上海的中間位置。
站在古代角度咱們再看徐州。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期)、隋唐(東都)定都于河南洛陽,五代(不包括后唐)、北宋、金朝(后期)定都于洛陽以東的開封,徐州與洛陽、開封同處在一個平行線上,是洛陽、開封的東線門戶。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定都于江蘇南京,位于淮河以北的徐州又是南朝最重要的戰略門戶之一。從宋明帝時丟掉徐州開始,南朝在與北朝的抗衡中明顯處于下風。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把徐州劃入直隸(明成祖之后改稱南直隸),就是把徐州當成南京的門戶。明清定都北方,而經濟中心則在江南,徐州依然處在中間位置,其戰略地位不需多言。
現在有個問題,既然有兵家必爭之地,那么有沒有兵家不爭之地呢?還真有一個。哪里呢?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有說法認為福建是兵家不爭之地。
從地形上看,位于我國東南部的福建相對比較封閉。福建,簡稱為閩,北與浙江省交界地區是綿延的群山,西與江西省交界地區是長達五百多公里的武夷山脈,西南與廣東交界地區也是山巒起伏。大家都知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其實在福建還流傳一句話:“閩道難,更甚于蜀道難。”先不說閩浙交界處和閩粵交界處,就是閩贛交界處的武夷山脈,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出入武夷山脈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件。福建不僅邊界多山,就是境內也是山巒峰起,地勢高險。比如東北有太姥山,中北部有鷲峰山,西北部有杉嶺,中部有戴云山,中南部有博平山,西南部有玳瑁山。
總之,福建不缺山,到處都是。而這些山的谷地,流淌著很多河流,比如有著名的閩江。福建的河流很有特點,綜合來就是短而湍,很多都稱為溪。受這種地理條件的限制,福建耕地面積并不多,和貴州差不多,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和福建相比,相鄰的浙江、江西、廣東的耕地面積則要大得多,這在古代的農耕社會里自然受到各方重視。咱們以福建唯一立國的以五代十國時期為例,浙江有吳越國,號稱巨富于東南,江西被楊吳和南唐控制,是吳唐的重要糧食基地。廣東為南漢控制,是南漢的主體部分。王氏在福建建立了閩國,不過,閩國可以說是十國中除了荊南之外最弱的國家了。
閩國只有五個州,即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人口不多,士兵不多,錢糧不多。閩國在五代十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中存在感非常弱,還不如夾在中原(五代)、蜀(前蜀與后蜀)、吳(南唐)、楚之間的小國荊南存在感強。閩國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偏了,距離中原的正統王朝,北隔浙江,西隔江西。
兵家爭天下,要么占據地理位置險要的重鎮,要么占據農業發達的地區,而這兩點福建都不具備。有人評論王氏建立的閩國更像是自娛自樂,關起門來做皇帝,反正也沒多少人關注他們。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對“兵家不爭之地”的福建有自己的評論,他說:“福建偏居海隅,地勢艱險。如果據閩爭天下,則福建的兵力和錢糧不足以實現這一目標。”
如果北方王朝爭天下,他們會向西進攻巴蜀,然后沿長江東下進攻荊楚,再順江東下取江東。長江的上游、中游、下游皆被北方王朝控制,天下基本上就平定了。比如北宋在周世宗柴榮創業的基礎上,平定了后蜀、荊南與湖南、南唐,南漢也早就拿下,南方只剩下吳越國和福建之一部的清源軍(泉州、漳州)。吳越國和清源軍并入北宋,根本沒用北宋一兵一卒,直接就投降了,連打都沒打。這說明福建根本不用爭,只要平定江南大部,福建自服。
如果只是南方王朝內部爭天下,也基本上只要控制長江流域,南方自定。即使福建的割據勢力不服,也不會對南方王朝的大勢造成多大的影響。無他,福建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歷史大背景下實在是有偏遠。當然,現在的福建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看看東亞地圖就明白了,不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