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說過它
雖然可能從未謀面
故事開始于一千多年前
以刀、錘、斧、鑿的尖利
決然撫平山崖的棱角
在“叮叮當當”的回響中
巖石的粗礪被馴服
曾經的堅硬頑固
就那么自然而又神奇地
化作了一片法相莊嚴
云岡石窟五華洞前石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供圖
王朝興衰、時代變遷、文化交融
……
一個個錯落的窟龕中
藏著許多人的
許多故事
它
是云岡石窟
雕鑿
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并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
悠悠流淌的武州川水
見過很多人的身影行過
然而有一段見證
與眾不同
云岡石窟景區內秋色美不勝收。新華社記者 范敏達 攝
那是在距今1500余年的北魏年間
這里是王朝的都城——平城
佇立于岸邊的
是高僧曇曜
瘦勁骨骼,袈裟飄逸
他那時大約不知道
自己的執著與誠心
最終會演化成
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的蔚然大觀
——
正是他
“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
揭開了云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
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
營造這片盛景
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
而如今
透過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
1100多個佛龕、18000余平方米雕刻面積
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
撲面而來的恢弘雄渾
大同云岡石窟景區一座洞窟內的石刻佛像頭部。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盛大之外,別有匠心
大大小小的造像
最高者17米
最小者僅2厘米
萬千雕鑿費盡工夫
刻劃出的
是歷史的模樣
融匯
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后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
——冰心
北魏
馳騁縱橫的游牧民族建立起王朝
佛教
興于西方而法流東國
在武州(周)山南麓
這場相遇
碰撞出了云岡石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多元文化的融合
成為了琳瑯滿目的線條與雕飾
云岡石窟石刻。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供圖
早期的曇曜五窟
造像作風勁健質樸
技藝上承漢代的優秀傳統
也吸收融合了
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
中期石窟富麗堂皇
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
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征
而晚期的佛像與菩薩
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
正是清新典雅“秀骨清像”
大同云岡石窟景區一座洞窟內的石刻造像。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令人目眩的
不只是藝術上的登峰造極
更有歷史、建筑、音樂等等內容
徐徐鋪展
云岡石窟第10窟明窗蓮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供圖
比如著名的“音樂窟”
前室北壁最上層天宮伎樂十四身
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
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
箜篌、腰鼓、義嘴笛、法螺等樂器
門楣上一組舞伎群
動作連貫,氣韻奔放
云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供圖
融匯于此,也定格于此
無數種奇想
有了共同的名字:
“云岡石窟”
更迭
北魏雄風猶拂面,萬里鐵騎歸佛山。
——余秋雨
初見云岡石窟的人
總會生出這樣的好奇:
佛像身上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洞?
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
那是歲月更迭留下的痕跡
在漫長的時光里
云岡石窟進行了多次
大規模的泥塑翻新及維修
在修補佛像時
工匠打孔把木樁嵌入佛像并固定
之后纏麻
外覆泥塑彩繪
然而
又過去很多年
泥皮脫落,木樁枯朽
終究只有這些孔洞
留了下來
再堅固的巖石
也抵擋不住時間的力量
然而,總有一些東西
在時光輪轉中
愈發閃亮
那是文明的寬度
也是文化的溫度
正如眾多佛像
口角邊掛著的笑容
端莊而自信
縱是千載過后
依舊動人如初
云岡石窟第5窟佛像。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供圖
逝者如斯夫
順著歷史的河流回望
我們卻愈發折服于
它無與倫比的美
更愈發驚嘆于
它獨一無二的價值
中國第一個規模巨大的石窟群
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
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
最高成就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
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瑰寶
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
并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它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遺產
撩撥開歷史的重重簾幕
它一直就在那里
不動聲色
卻光彩奪目
這就是
云岡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