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主要原因是因為上甘嶺是中方的叫法。美軍關于進攻上甘嶺的戰斗計劃是“攤牌行動”,另外,在中方的地圖叫上甘嶺這名字是山下的一個小山村名,主戰場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這兩個主峰陣地,包括圍繞周圍的一串小高地。戰役暴發前,這兩個高地分別駐有志愿軍15軍45師下面的1個加強連。美軍管597.9高地和537.7高地,分別起名為“三角山高地”“狙擊兵嶺”或者是“598高地”“狙擊棱線”。
之所以叫“狙擊兵嶺”,是因為山上15軍的戰士發起的冷槍冷炮運動,打得美軍抬不起頭,這里要說一點是,按15軍的回憶,15軍剛上陣地之初,對面的美軍是非常猖狂的,他們可以大白天在外面曬太陽,也懶得修工事,全讓朝鮮苦力作,志愿軍這邊敢打一槍,美軍就還上一頓炮,所以美軍很狂,15軍在修好坑道工事以后,開展的冷槍冷炮運動,打得美軍連拉屎拉尿也得躲在工事里不敢出來……
上甘嶺戰役或者說“攤牌行動”是美軍精心策劃的主動進攻,意圖打破當時在朝鮮整條戰線上聯合國軍的不利局面,因為當時在整條戰線上,志愿軍處于是積極進攻的活躍狀態,大量組織營,連,排級主動進攻,大量消耗聯合國軍的有生力量,而聯合國軍因為總兵力捉襟見肘,根本無力還擊?!皵偱菩袆印闭窃谶@種大背景下,美軍組織的一次有限進攻,尤其是選中了“狙擊兵嶺”這個美軍士兵怨念深重的高地,美軍初級計劃是投入2個步兵營,在16個炮營支援下進攻,當然后來兵力簡直……最后經過雙方不斷的添油加碼,進攻兩個連級陣地的戰斗發展到戰役級別,也就是林彪后來說的“血磨子”級別,最終進攻者精疲力盡,鎩羽而去。
戰后志愿軍15軍的戰史總結里,說過這樣一句,在上甘嶺,于敵同歸于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統計到有名有姓的有67人。實際上還有很多無名戰士。
戰役中,按當時現場的戰士目睹,他們曾經親眼看到附近一個高地坑道口被美軍發現,美軍立即集中攻擊機用重磅炸彈猛炸,旁邊山頭的我軍戰士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無可奈何,最后硬是看著美軍把坑道炸塌,里面的戰士全捂里面了,然后美軍發起對高地的進攻,正當美軍人群已經涌上山頂時,不知從那里跳出一個戰士,沖到美軍人群中于敵同歸于盡。后來有人分析,這個戰士可能是坑道里事先派出的觀察哨,是整個高地唯一幸存的人,在戰斗的最后時刻,他選擇了最后的打擊敵人!沒人知道他叫什么,也不可能知道了。
今天,中美兩國又一次走到了歷史的交匯點,很多人在討論現在的貿易戰,有可能轉為冷戰甚至熱戰。很多人在說,中國今天的實力不夠強,得退讓,忍讓。但如果重溫幾十年前歷史,再回想當年那個上甘嶺山頭孤獨的無名戰士,他眼睜睜看著他的戰友們在坑道里,被一點點炸塌,一點點全部悶死,那時,那怕有幾架戰斗機飛過,美軍的攻擊機也不可能這么肆無忌憚。再想想長津湖的楊根思烈士,陣地上最后只余下他一人,他可以在山頭清楚的看到遠處美軍機場在不停的轉運傷員,運送物資。那怕志愿軍有2門榴彈炮,也足夠打亂美軍的空運,可是志愿軍沒有!
現實足以讓人絕望!他們膽怯過嗎?他們退讓過嗎?不,他們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他們會去戰斗!去打擊乃至消滅敵人。無論生死,他們都是強大而無畏的戰士,是讓敵人膽寒的戰士,他們的光芒必將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