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節,持續不斷的暴雨,給長江沿線的城市帶來了嚴重的水患,洪水圍城之后,或決堤或泄洪,考驗著各地政府和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比較特殊的是,作為地勢低洼的長江下游城市蘇州,不但今年沒有水災,自宋代至今,蘇州近800年無重大水災!如此風水寶地,有何妙處?
新石器時代蘇州地區水患頻發
在新石器時代,太湖流域最早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下一個文明是距今5300年至3300年的良渚文化,中間的1700年,太湖流域的文化遺存極為稀疏,在長期的考古發掘過程中,介于文化和文明之間的淤泥自然形成和堆積明顯大于人類活動的遺跡,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太湖和蘇州地區洪水時常肆虐,并不特別適合人類定居。
良渚文化目前發現的核心城市位于太湖東南岸的瓶窯鎮和良渚鎮,城市內外有發達的水利系統,有非常宏偉的人工堤壩,也有復雜的排水系統。
蘇州西北有一座虎丘山,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在春秋以前,蘇州偶爾還會遭遇海水倒灌,虎丘山原名海涌山,意為海上涌起的一座小山。
雖然蘇州地區水患不斷,但是這里的生存條件相對還是不錯的,溫度適宜,野生物產豐富,采集漁獵便利,且適合種植水稻,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意思是說,漢代的太湖流域,包括現在蘇州范圍內,自然條件很好,食物充足,餓不死人,也因為自然條件好,大家也都很懶,沒有儲蓄努力的習慣,沒有富裕人家。
直到吳王闔閭登基,命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城內水陸雙棋盤布局,利用交通和排水,直至如今。這座古城一直采用“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防洪方略,用攔河堰、護城河、城墻、水關、河道、池塘、陰溝等組成一套科學而嚴密的防洪排水系統。
蘇州現代城市核心雙湖板塊(又騙我買房)
古代蘇州的水路城門
經濟中心南移之后蘇州成為福地
漢代以后,蘇州的水患和長江沿岸的城市一樣,三五年就會有一場洪水。隨著朝代變革、戰爭和移民,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逐漸南移,直到蘇湖熟,天下足。國家重要的糧倉因洪水受災的損失也開始變得不可接受。
據史料記載,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蘇州發大水,洪災導致大片農田被淹,災民超過10萬戶,第二年,范仲淹被調任蘇州知州。
范仲淹向朝廷匯報了蘇州水利情況,蘇州四周地平,十分之二三是湖泊。太湖收納數郡之水,但只有一條入海通道吳淞江,吳淞江因其主干道下游淤塞而導致洪水下泄不暢,泛濫成災。范仲淹主持疏浚了白茆塘、福山港、黃泗浦、許浦、奚浦、三丈浦、茜浦、下張浦和七丫浦等吳淞江的支流,一共三十六浦,分布在常熟、昆山、上海境內。在疏浚了支流后,范仲淹還在入海、入江處設置水閘,隨時起閉,大旱之年,蓄水灌溉,遇到洪水,開閘泄洪,同時還能有效規避海潮侵襲時的泥沙淤塞問題,一舉三得。
至此,宋代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政府水利專家對蘇州流域水利建設創造性總結出“修圍、浚河、置閘”的三合一治水理念,成為后代官員、學者奉之惟勤的不二圭臬。
到一處為官都興修水利的范仲淹
面對洪水方圓數百里蘇州最安全
蘇州城市早期規劃科學合理,街巷水道縱橫交錯,疾風驟雨常常被從容化解,雨停之處,即可出門步行。蘇州城市外圍經過宋代的水利工程建設,基本也能保證汛期安然度過。
蘇州距離長江不遠,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西南方向是太湖,東邊直接幾十公里就是東海。首先太湖天然是一個蓄水池,原先太湖不是湖,和蘇州、無錫、嘉興等地一樣是長三角的一部分,我們今天在太湖的小島上和湖底,都能發現新石器人類生活的遺址,包括灰坑和陶罐,太湖的平均水深不過兩米左右,當蘇州地區遭遇大暴雨時,大量的雨水被排到太湖。
然后長江上游有大量的湖泊,歷代政府都準備了大量的泄洪區,武漢周邊,九江周邊,蕪湖周邊,根據洪峰的情況,選擇性的進行泄洪,也是為了舍小家保大家,因為如果不主動泄洪,長江沿線,隨機潰堤,損失不可估量。
宜興本身地勢低洼,加之南京、常州的水量下排,經常被淹,宜興百姓滿肚牢騷。一位防汛專家說,“淹宜興是為了保蘇州、上海”這樣的謠言的出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流域內復雜的水事關系。如果蓄洪,則會對流域內的上游形成壓力;而如果加大泄洪,則又會對下游的抗洪產生很大影響。
這樣矛盾的關系在太湖流域顯現得最為明顯。太湖流域堪稱我國“最精華的區域之一”,內有蘇浙滬的多座重要城市上海、杭州、蘇州、無錫、嘉興、湖州等,流域內城市、人口、財富高度集中,處處“淹不得、淹不起”。
這一點蘇中和蘇北的里下河地區體驗尤其深刻,里下河地區西至京杭大運河,北至蘇北灌溉總渠,東至串場河(河東至東海部分,今稱為沿海懇區),南至新通揚運河,覆蓋十幾個縣區,如寶應、高郵、揚州、泰州、東臺、興化、鹽城、阜寧、淮安等地。一到發大水,為了保護江南地區的安全和大運河的安全,開閘泄洪幾乎是常規操作,當時泄洪沒法通知民眾,瞬間水鄉變澤國,人民皆為魚蝦,每次都有數十萬民眾溺亡,百萬民眾流離失所,慘不忍睹。
水鄉澤國
所以蘇州地區真是風水寶地,上游和北方都有泄洪區,邊上有太湖蓄水,最主要是離入海口近,再大的洪水,流入東海也很快。
長江上游的和蘇北的朋友們在下面評論區訴訴洪水的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