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廣東潮汕地區,很多游客只知道潮州和汕頭,對揭陽的印象相對模糊,這個很好理解,畢竟揭陽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建市,不是傳統意義的度假城市和旅游城市。盡管如此,揭陽還是有很多歷史悠久的旅游勝地,其中最值得打卡的是位于榕城區新興路口的進賢門。
進賢門所在的位置是揭陽市的鬧市中心,早在古代就很繁榮。
進賢門也叫“進賢門城樓”,一些游客也許感到奇怪:“這不是單體建筑嗎,周邊并沒有城墻,為什么叫城樓?”。
實際上揭陽原本有五座城門,除了進賢門,還有東、西、南、北四門。
時代變遷,其他四門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獨留進賢門無聲訴說著歷史。
如今的進賢門相當于揭陽老商圈的交通地標,周邊的道路以它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外擴散。這里也是一座小公園,年代久遠的古榕樹和其他花木將環境氛圍點綴得生機勃勃。
穿過馬路的人行道,走近進賢門,但見入口處蹲坐著兩只雄獅石雕。
進賢門由明代曾任揭陽知縣的曾應瑞倡建,始建年份為公元1621年,也就是天啟元年(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清代康熙年間和新世紀分別進行過改建和重修。這座城門樓坐西朝東,高度有二十米,甕門深八米,上有三層攢尖頂樓閣,樓上有一大鼓,古代有專職人員負責敲鼓報時,揭陽八景之一的“礁樓曉角”指的就是進賢門城樓和它的鼓聲。
進賢門城樓雅致堂皇,朱欄雕棟,具有南方古典建筑的高貴之氣,近四百年守護著揭陽榕城這塊“出水蓮花地”。
當地人告訴我,進賢門有“進進出出都是賢人”之意,參觀進賢門,一定要親自從城門走過去。
其實進賢門原本的意思是“增進賢士”,傳說早年到揭陽赴任的長官都要從此門走過,取一個好意頭,當地人娶親,或者求學、升學,也會專程來走一趟城門或者繞著城樓走幾圈,祈求心想事成。
人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過走進賢門從心理上給當地的百姓帶來輔助力量。
關于揭陽進賢門,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的傳說。
大約在唐宋時期,揭陽出了七位賢人,認定現在的進賢門所在的位置是塊風水寶地,非常適合建造城門,于是將刻有“進賢門”字樣的石匾埋到地下。到了明朝,當地又出了七位賢人,同樣認為這塊寶地適合建造城門,沒想到在地下挖出古人埋下的石匾。現在想想,這個傳說多少有點牽強,不過作為趣味事件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也算功德圓滿。
關于進賢門,還有一說是為了當地多出賢人而建造的,因為在科舉年代,揭陽遠離京城和省城文化中心,交通相對落后,“出賢才”比江南和中原地區難很多。
旅游攻略:潮汕機場、揭陽站、揭陽南站、潮汕站等地坐公交車到揭陽市區,下車后打車或乘坐三輪車到達即可。如果坐的是到揭陽汽車站的車,下車后走路不到十分鐘就到達進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