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望江被列為國家連片特困地區大別山片區縣和貧困革命老區縣,2017年列入全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任務艱巨。
近年來,望江縣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產業規劃引領,為60多個貧困村量身定做產業扶貧規劃。同時,通過整合扶貧資金建起“空間上立體、功能上多樣、能源上循環、產業上聯合”的扶貧產業綜合體,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還節約了土地、最大化發揮了扶貧資金效益,創新了一條扶貧之路,其做法被選入全國扶貧車間現場會經驗交流材料。
2019年,望江擬脫貧11740人,擬出列4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將降至0.51%。
近日,隨著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中共安徽省委網信辦共同舉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網絡活動(安徽站)正式啟動,記者也跟隨采訪組來到了首站安徽望江縣進行了實地走訪。
0 1
“農光互補”帶動1021戶貧困戶增收
“利用菇房和辦公區層面,頂層建設了光伏電站。同時地下打井201米,利用地下水資源種植草菇,形成了地下、地上、屋頂空間立體綜合利用。通過立體式設計,房上發電、房內種植兩不誤,空間利用率足足提高了五倍……”7月3日上午,記者在望江縣太慈鎮草菇產業扶貧基地,見到了立體化、可循環、高效益的“農光互補”扶貧產業綜合體。
空間立體運用,能源則實現了可循環發展。在菇房的左側廠房里,幾個工人正將滿地的秸稈鏟到一個三層高的架子上,這也是種植草菇的上好肥料。草菇生產每年需要秸稈4500噸,這解決了10000余畝的農作物秸稈的去處。草菇吃的是秸稈,喝的是地下井深201米的水,物盡其用在這一扶貧產業綜合體里表現地淋漓盡致。太慈鎮鎮長曹長根告訴記者,目前扶貧產業綜合體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方式,帶動了周邊1021戶貧困戶增加收益。“全鎮15個行政村分別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貧困戶申請的扶貧小額貸款作為股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入股鎮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貧困戶作為股東參與產業利潤分紅。現有152戶貧困戶參與,每戶年收益約3000元。”
同時,建設在菇房上層的光伏電站,每年可以為15個村集體及78戶貧困戶帶來130萬元的收益。“村級光伏收益按70%用于貧困戶,為756戶貧困戶每戶年增加收益1000元。”扶貧產業綜合體還開啟了就業扶貧模式,能夠為32戶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每人每年能掙到三千到兩萬不等的工資。
今年68歲的貧困戶沈二陽,兩年前來到草菇產業扶貧基地工作。“我老伴身體不好,家里以前只靠種地過日子,條件不好,成了貧困戶。”沈二陽告訴記者:“現在我打工每天能掙100塊錢,還不耽誤照顧老伴。家里日子越過越好了!”
據了解,像太慈鎮草菇產業扶貧基地這樣的扶貧產業綜合體,望江縣目前共建成了3個,共投資7550萬元,帶動了一大批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0 2
“四帶一自”幫扶貧困人群實現脫貧
望江縣涼泉鄉位于望江腹地,物產豐富,交通便捷。有產有業有信心。近年來,涼泉鄉推行“四帶一自”的扶貧模式,依托流轉土地、就近就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充分發揮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經營大戶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7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涼泉鄉現代農業園。據介紹,涼泉鄉現代農業園區建于2013年,總面積5000余畝。現已投入資金4880萬元,2018年公司年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目前園內已建成石斛標準園、蔬菜標準園、現代花卉觀賞園、生態果品觀光采摘園和休閑垂釣區。“鄉里有176戶貧困戶申請了小額貸款,將貸款的錢作為股金入股了我們園區,每戶每年都會有固定的三千元收入。”涼泉鄉扶貧辦主任龍梅告訴記者,去年鄉里還整合500萬元扶貧資金在園區內建了兩個標準化石斛園,每年按扶貧資金不低于6%的比例分紅給太華、鳳林、涼泉、韓店、泊湖5個村,以資產收益惠及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帶動貧困戶120戶426人。
同時,園區還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
經常替父親到園區務工,31歲的殷巧云是當地太華村人,三年前,因母親患了尿毒癥,經濟壓力讓殷巧云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陷入困頓。“家里過去只能依靠丈夫在外地打工賺錢生活,除去醫藥費,根本不夠,孩子的學費都靠社會捐助。”殷巧云說道。
2016年,殷巧云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鄉里根據她家的實際情況給予了幫助,她的負擔慢慢減輕,全家已于2017年順利脫貧。殷巧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里4畝土地一年流轉收入兩千元,父親在園區務工一年收入萬把元,自己新開的裁縫鋪一個月收入兩千元,加上丈夫在外地務工收入,保守估計一年收入有四萬多元,“靠著政府的幫助,收入比過去多了不少。”而對于未來,殷巧云也充滿了信心。
0 3
走出去引進來,發揮規模效應帶動扶貧
在精準脫貧理念指導下,望江縣以規劃為引領,整合資源,因地制宜建設扶貧產業綜合體,形成扶貧產業新格局。
望江縣楊灣鎮根據產業扶貧規劃,利用荒廢多年的舊廠房,統籌5個村扶貧資金,建起扶貧產業綜合體。蔬菜、稻蝦養殖、瓜果、水生作物、中藥材……目前,望江縣楊灣鎮目前的產業模式已達10余種。帶動貧困戶116戶500人,實現人均年增收4000元,帶動5個村年均增收16萬元。在望江縣楊灣鎮黨委書記李結華看來,把幾個村幾個部門項目整合在一起,發揮規模效益能更高效地帶動扶貧產業做大做強。
楊灣鎮產業扶貧綜合體占地24畝,其中已建成標準化廠房6000平方米,光伏并網620 KW 。其中,光伏項目帶動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每村年增收11.5萬元,受益貧困戶80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2018年1月,標準化廠房則由本地回鄉創業企業家蘇根祥創辦的祥云針織有限公司入駐,承接蘇浙產業轉移項目,同年4月開始投產,產品主要出口美國、澳大利亞等。此前,祥云針織有限公司在浙江已有10多年的發展時間。蘇根祥告訴記者,回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隨時租用擴建廠房,同時作為企業應有社會責任意識,響應國家扶貧的號召。“目前,廠里主要通過土地租金、光伏發電、提供就業等途徑帶動當地貧困人群脫貧。”
產業綜合體帶回了企業,方便了村里很多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祥云針織有限公司吸納本地勞動力50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20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同時,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每村每年增加6.5萬元。
姜拾玉是望江縣楊灣鎮村民,由于腿腳不便加上上了年紀以前一直在家做些小工,一年僅有5千元的收入。“現在我就在針織廠里做些拉布的活,一個月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姜拾玉說。而在針織廠從事技術崗,已經脫貧兩年的當地洪湖村村民王禮順,則高興地告訴記者,上個月自己和妻子兩個人在廠里掙了將近兩萬元。
0 4
龍頭企業引領,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決戰脫貧攻堅,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尤為重要,他們將為貧困人群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安徽聯河股份有限公司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是一家糧食種植、收購、加工以及農業科技開發、營銷電商、倉儲物流、生物質能利用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
近年來,聯河股份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在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同時,積極打造“龍頭企業--帶動基地--擴大產業--輻射農戶”產業扶貧特色運作鏈條,在“輸好血”的同時,因地制宜幫助扶貧對象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據聯河公司扶貧辦主任官曉慶介紹,公司每年在扶貧上的投入2000多萬元。
同時,聯河股份2017年率先在安徽省建立首家企業扶貧辦,組建由董事長擔任組長的黨員扶貧工作隊。“成立黨員扶貧工作隊是公司扶貧工作的創新之舉,旨在發揮更強大的聚集作用。”安徽聯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田元元表示,公司每年都由工作隊帶頭下鄉鎮與農戶簽訂單,在年底收購期間,以高于市場每百斤10元的價格去回收貧困戶的原糧。在糧食加工的用工方面,貧困戶優先,1到2個月的季節性工作,可為貧困戶增收1至2萬元收入。
該公司創新制定“公司+農戶+農技”的產業扶貧、“帶資入股分紅”的金融扶貧、“擴大就業”的就業扶貧、鐵牌銷售電商扶貧、“1+X”村企對接幫扶五大扶貧模式,幫助農戶培訓種植優質原糧、高價收購、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為農戶網絡銷售農產品等。目前,該公司的幫扶范圍已經覆蓋了望江縣10個鄉鎮。
同樣,申洲針織(安徽)有限公司,是由申洲國際集團2008年在望江縣投資建設的大型針織服裝生產企業,為安徽省最大的服裝生產出口企業,現有員工11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03人。2018年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評為“2017~2018年度紡織產業扶貧先進單位”。據介紹,申洲公司落戶望江十年來,在“申洲和望江人民共騰飛”的理念指引下,努力擴大企業規模,千方百計拓展就業崗位,實施精準就業扶貧,致力實業興縣,助力脫貧攻堅。公司先后接納27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其中因殘致貧430多名,因病致貧570多名,累計發放工資10.24億元,覆蓋縣內十個鄉鎮108個村(社區),直接和間接帶動近3000戶縣內外貧困家庭消除了零就業,實現了精準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為望江縣脫貧攻堅做出了積極貢獻。(鄒傳科/文)
來源 /人民日報數字安徽
編輯 /徐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