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點,逃避言官們對他的諫言,明朝當時的政壇上實行‘上諫’,也就是提意見,不管什么事、什么人,就算是對皇帝有意見都是可以提出來的,而且那個時候的諫言大都用詞非常夸張,尤其是針對皇帝,皇帝哪怕有一點小錯,都會被諫臣們上書。
甚至還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直言萬歷皇帝昏庸無道的折子,這幾乎就是在指著皇帝的鼻子罵他了,但皇帝還不能處置他們,最狠的也就是拖出去打一頓而已,所以萬歷皇帝明神宗選擇用不管不問不聽的方式,來逃開言官們的‘諫言’。
第三點就是,當時萬歷皇帝明神宗的身體已經(jīng)被酒色掏空了,身體的虛弱使他對朝政的興趣越來越少。
萬歷皇帝背黑鍋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明朝開始混亂就是從萬歷皇帝開始的,都是萬歷皇帝懶惰不上朝最終造成的明朝滅亡。甚至有臺灣歷史學者,稱萬歷皇帝在位時是一種“斷頭政治”。
其實這些都是讓萬歷皇帝背黑鍋,雖然萬歷皇帝不上朝但是他通過批閱奏折來管理明朝這個龐大的國家。說萬歷皇帝偷懶懈怠,那更是無稽之談。“神宗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處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過批閱奏疏,發(fā)布諭旨來進行。他始終牢牢地掌握著朝廷的大政方針,這從‘萬歷三大征’的全過程可以看得很清楚。”
(注:明朝三大征即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那究竟萬歷皇帝為何三十年不上朝?首先我們能看萬歷皇帝自己如何看待這件事。萬歷皇帝在臨死之前曾留下這樣一份遺詔。
“朕以沖齡纘承大統(tǒng),君臨海內(nèi)四十八載于茲,享國最長,夫復何憾。念朕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無負先帝付托,比緣多病靜攝有年,郊廟弗躬,朝講希御,封章多滯,寮采半空,加以礦稅煩興,征調(diào)四出,民生日蹙,邊釁漸開,夙夜思維,不勝追悔,方圖改轍,嘉與天下維新,而遘疾彌留,殆不可起,蓋愆補過,允賴后人。”
小編認為萬歷皇帝在這份遺詔對自己的評價中對自己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這里面也解釋了自己為何不上朝,即“比緣多病靜攝有年,郊廟弗躬,朝講希御”,意思就是說自己身患重病,不得不靜養(yǎng),結果不能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