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
萬歷十五年,為了躲避群臣的騷擾,萬歷宣布實行“靜攝”,從此不上朝。許多人認為萬歷長年“不朝”,是萬歷怠政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國事艱難的原因。事實上,不上朝和不理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萬歷三大征”的勝利就是在不上朝的時期取得的。
“萬歷三大征”指的是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這三場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困難重重,但最終取得完全的勝利。在君主專制的政體下,如果沒有萬歷皇帝的運籌帷幄,就不可能決勝千里之外,可以說萬歷的戰功遠超康乾。
在現代社會,政府決策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召開會議決策; 二是批示公文決策。對于會議,我們現在強調要開小會、開短會,涉及到的人參會,無關人員沒有必要陪綁,大范圍的全體會議一年也開不了幾次。
在明代,上朝就像是召開全會,人多嘴雜,并不適合問政,尤其是在口水滿天飛的時期,上朝只能是給大家提供吵架的機會,對于政務的處理,沒有什么益處,將其取締,對于遏制不正之風,倒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渠道,跟今天有相通之處,也是召開小范圍會議,召見相關人員或是通過公文(奏折)等渠道。
工人喜歡把活干在明處,老板則愿意在幕后控制,萬歷作為明朝最大的老板,每天不上朝,改為“靜攝”,其實質也是在幕后操縱。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有制度的保證和道家理論的支撐。應該說朱元璋在制度建設上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各項制度不僅全面,而且完善,大多數制度從維護皇權的角度看,極具合理性。以至于清朝幾乎全盤照搬明朝的制度,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