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展期:6月16日-6月29日
展覽地點:圖書館總館一樓大廳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圖書館
協辦單位:武漢大學書畫協會
序 言
薪盡火傳,不知其盡
文/陳博洋
(武漢大學歷史學基地班2012級)
我自從2016年夏天回京工作,在三年的時間里,無數次想念這白云黃鶴的地方?;秀遍g自己好像一根浮萍,雖然在北京卻“身來故邑似他鄉”,比之中陽舊雞犬真是遠愧不如。轉眼又是一年畢業季,恐怕又要有一批“浮萍”要“隨波轉蕩,有似客游”。正關切著書協學弟學妹們的畢業去向,就傳來了翰文和孝軒要舉辦畢業展的消息,真是為他們感到高興。
這么多年,武大書協早就該辦一次這樣的展覽了!畢竟,在外人看來,武漢大學書畫協會連年榮獲校級、省級十佳社團,又常年定期舉辦“櫻花筆會”這樣的大型展賽,為自己即將畢業的會員辦個校內展覽應該是如阪上走丸般的事兒。其實,作為過來人的我明白,這種推想純是想當然耳,這個展覽實屬來之不易。
回想2012年秋,我初入書協,從上到下老會員不過三五人,打開設在工學部社聯里的辦公室,檔案缺失,圖籍散亂,幾乎一切都要從頭來過,說是“篳路藍縷”有點言過其實,“白手起家”倒也不算夸張。特別是協會中的創作委員會,因為具有書寫能力的會員的流失,已經是名存實亡,久久不能工作了。書協能從那樣一種狀態,發展到今天的盛況,我所經歷的四任會長功不可沒。在徐曉飛、劉端兩屆會長的帶領下,協會完成了組織架構的重建,各個職能部門重新發揮了功能,保障了協會的日常運作,為后來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詹涵笑、劉如建這兩屆會長的任期內,協會各方面又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對外宣傳擴大影響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創作委員會也不斷吸收新的創作力量。
2015年,我負責對新一屆創委進行筆試考察,翰文和孝軒同在報名之列,他們在筆試現場便引起了我的格外關注。剛入會時,翰文的字基本上還是專學《蘭亭序》,縱不免偶有“集古字”之誚,但確實筆筆有來歷。那時孝軒的字純以漢隸為基,即便是創作也已經較為會通醇和,高古自然。當時大四的我,正愁找不到具有相當基礎的新生補充創作委員會,一看到他們倆的作品,真是喜從天降,自以為是為創委找到了“傳燈之人”。隨后短短一年內,不學如我者,竟然屢蒙垂詢。然而,一番探討之后,往往我們各有所獲,我對翰文和孝軒而言實在談不上是什么“傳道受業解惑”的師者,只有盡己所能幫助他們進行一些學習資料上的視野拓展罷了?;貞浧鹪凇懊髡\館”里的筆會,幾人擠在一張桌子上,共研一方硯,共用一塊墨,互為書贈,樂此不疲。當時頭頂上是工學部主教“變形金剛”,如今,高大巍峨的“變形金剛”已灰飛煙滅,而那短暫的歡笑卻難以忘卻。
四年來,作為學長的我見證了他們一步一步的成長,如今終于“得聞回響”。翰文這次畢業展上的作品,有相當一部分是他在北京實習時到我家中完成的,他邊寫我邊看,我逐漸深入地了解到了這些年他創作意識和能力真是勇猛精進。在充分深入學習二王法書摹本和刻帖的基礎上,他轉益多師,從唐宋諸家中廣泛地汲取養分,又旁涉日本漢字書法,上溯漢隸,對漢字書法的各個重要節點一一加以嘗試和梳理,從深入一家逐步發展為博涉多優。令我頗感意外的是,孝軒從2017年開始學畫,不僅能堅持下來,而且短短兩年進步神速。他從白描入手,如今已經能夠對景寫生,這次畢業展上的作品便將珞珈山各處花草收于筆下。畫面恬靜而細節富有生趣,如同他的人一樣,話不多卻常常暗藏幽默。我雖略識其畫中趣,可惜不通畫理,便不敢多加置喙了。
撫今追昔,深感八法瓣香傳不易,一個校園書畫類社團能夠在一屆中產生一兩位對書畫癡迷熱愛又有一定創作能力的成員尤其難得,幸而2015級有翰文和孝軒,書畫協會才得以舉辦這久違十年的學生畢業作品展。包括我們三個在內,十年間書協的一屆屆學生來了又走,從前人手中接過的是榮譽和期望,交到后人手中的也是榮譽和期望。榮譽屬于過去,期望屬于未來,在過去與未來一次次的交替中,武大書協薪盡火傳,不知其盡。
是為序。
作者一
江翰文
江翰文簡介
江翰文
齋號介堂
1997年生于安徽合肥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2015級本科生
本科期間多次獲國家獎學金
發表論文一篇 畢業論文獲優秀
曾任武漢大學書畫協會創作委員會部長
曾入選UCLA CSST(交叉學科學者) program
曾任曠視科技深度學習研究院實習生
已收到某計算機排名全球前十學校的碩士錄取
×××
于我而言,書法不只是一種“業余愛好”,而是一種生活習慣。由于沒有老師指導,四年間我只能以一種做科研的態度自學,倒更像是門自導自演的雙學位。雖然是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但好在碰上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期間真可謂“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
大學四年間,我主要用力于行草書。源于對二王的癡迷,理解真實的王羲之成為了我自學的主題。于是以唐人和唐摹本為起點,上溯魏晉,下探宋元,研究日本書風。或直接取法其遺跡,或分析后世書家對其要素取舍,或置身于魏晉的書法大環境……匆匆將二王體系看了、臨了個大概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書法觀。
也深受美院教學體系影響,想要變得“一專多能”。于是學楷——魏晉小楷、隋唐碑板、各代寫經都掠過一遍。然而認識不夠透徹、技法不夠穩定,沒有形成體系、風格不斷擺動。最近又開始打篆隸的主意,但只學到了一些皮毛,作品還比較程式化。
盡管有時自覺是“蟹六跪而二螯”,四年里廣泛的攝入還是令我在縱向對比時欣慰地自覺進步了不少。但由于沒有機會打磨作品,手頭的小紙片都只是我在課余時間“寄長懷于尺牘”的產物,在完成度上還很難與一些美院學生的畢業作品相媲美。
雖然不能“窮變態于毫端”,但 “合情調于紙上”卻是我四年間書寫狀態的真實體現。書畫協會馮孝軒君亦如此,其工草隸而精花鳥,四年間與我交流頗多。書協陳散堂學長“所傳之燈”,孝軒實與我同得。于是打算一起在畢業季辦個展覽,記錄個人審美與楮墨的相合,也紀念二人的志同道合。希望可以借此機會聽取更多的意見,以求“思通楷則、變成多體”。
望大家不吝賜教,翰文頓首。
×××
作品展示(部分)
【大四】
《鮑照擬古·其七》
清秘閣箋
2019年
《為人述夢》
龢菴花箋
2019年
《陽春歌》
敦堂云紋箋
2019年
《詠照鏡》
朵云軒箋
2019年
《客從遠方來·一》
十竹齋箋
2019年
《客從遠方來·二》
民國榮寶齋箋
2019年
《秋蘭篇》
敦堂箋
2019年
《古詩四首》
仿絹瓷青紙
2019年
《洛神賦》
掇英軒絹卡
2019年
《貞觀政要一則》
掇英軒絹卡
2019年
《古風·其十九》
日本金潛
2019年
《古風·其七》
掇英軒絹
2019年
《小窗幽記·一》
青云筆舍紙
2019年
《小窗幽記·二》
錦龍堂蠟箋
2019年
《水仙》
掇英軒絹卡
2019年
《蘭亭序》
瓷青紙
2019年
《登金陵鳳凰臺》
民國紙
2019年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紅星宣紙
2019年
【大三】
(請橫屏觀賞)
《水調歌頭》
蘇工扇面
2017年
《古詩冊》
老福建竹紙
2018年
《登江中孤嶼》
蘇工扇面
2017年
《用堂詩三首》
清代賬本紙
2018年
【大二】
《淡黃柳》
合肥八中紙
2017年
《蘭亭詩》
仿絹卡紙
2016年
作者二
馮孝軒
1997年生于四川成都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2015級本科生
本科期間多次獲優秀學生獎學金
曾任武漢大學書畫協會常務副會長、
湖北高校書畫聯誼會執行副會長
已推免本校研究生
×××
大學四載,我初步嘗試了章草、秦漢篆書與小楷,也探索了國畫的冰山一角。書畫于我是興趣愛好,更是表達情感的方式。
四年來,我從武漢大學汲取養分。武大的草木山水滋潤我的感官直至深入骨髓,使之與呼吸共存,與心靈同在。東湖風光、珞珈秀色讓我愛上攝影,不滿足于數字存儲的美,我拾起畫筆把喜愛的景色涂在紙上。我享受獨處的時光,因此我常在武大的各處閑逛,觀賞途中的樹木花草,逗弄下偶爾遇到的貓兒,嘲笑下淋雨后傻乎乎在草地上疾走的烏鶇。觸景生情也是常有的事,看到櫻花謝了長出的干癟果子,總能想到家鄉酸甜多汁的櫻桃,晚上回到寢室順手拿起毛筆“畫餅充饑”。突然明白自己為什么不愛畫櫻花但是偏愛畫櫻桃的原因了!初冬時櫻花大道斜坡上陸續開放的枇杷花芬芳四溢,如蜜糖般沁入心脾,這是幼時家中那罐枇杷蜜的滋味,也是在樹下望著青澀果實快快成熟的期盼。于是我用毛筆勾勒暮春時節的泡桐花、山茶花,夏末鑒湖的睡蓮、荷花與翠鳥,拂過操場上野蠻生長的車前草、弘毅大道兩旁的梧桐、教二樓外的臘梅、櫻花大道下的枇杷、教五長廊的凌霄、宿舍外的重瓣櫻花、圖書館后的玉蘭和鳶尾……
由于沒有老師指導,經歷了寫意到兼工帶寫再到工筆的探索過程;又因學書在前,不善丹青,所以畫中多用墨色。我享受乘興而起不受拘束的書畫,同時也深感限時命題的益處。由于乘興之作過于隨意,草稿之意太盛,所以展覽中均為限時命題的拙作。
雖然常常眼高手低,不能窮變態于毫端,但合情調于紙上卻是我四年書畫的高度凝練。書畫協會江翰文君亦如此,四年間與我交流頗多。因此,我們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大力支持和武大書協的協助下舉辦畢業書畫展,記錄四載珞珈山下、東湖水濱求學時光中的筆墨點滴,以言心聲。
作品展示(部分)
《紫花地丁·醫學部圖書館》
紙本
2019年
紙本
2019年
《鳶尾花·情人坡》
紙本
2019年
《玉蘭·圖書館》
紙本
2019年
《櫻桃·工學部》
紙本
2019年
《睡蓮·鑒湖》
紙本
2019年
《琵琶·櫻花大道》
紙本
2019年
《綠梅·梅園》
紙本
2019年
《凌霄·教五長廊》
紙本
2019年
《李子·深巷苑》
紙本
2019年
《車前草·工操》
紙本
2019年
《琵琶花·人文館》
紙本
2019年
《夏日清趣 · 一》
紙本
2019年
《夏日清趣 · 二》
紙本
2019年
《夏日清趣 · 三》
紙本
2019年
謝謝欣賞
完
文字:陳博洋 江翰文 馮孝軒
圖片:江翰文 馮孝軒
編排:胡培龍
投稿郵箱:xctg@lib.whu.edu.cn
咨詢QQ:994789186(askwhu小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