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哭吧不是罪
BBC在2018年,拍了一部名為《阻止男性自殺》的紀錄片,該片提到,英國50歲以下男性最大的死亡原因是自殺,超過車禍和癌癥,男性自殺率是女性的4倍多。
在這些自殺者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患有抑郁癥。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全球每年因抑郁癥自殺死亡人數高達100萬人;而根據《柳葉刀》的一份數據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已達9000萬。
另有一份數據表明,罹患抑郁癥的女性要多于男性,但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接受心理方面的治療。而男性通常把心理疾病看作一種軟弱,不愿尋求幫助。
這些年來,那些因抑郁癥自殺的名人,如張國榮,喬任梁,賈宏聲,羅賓·威廉姆斯,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等,也大多是男性。
有一本書,針對男性抑郁癥的治療,提出了獨到見解,這本書的名字是——《活下去的理由》。
本書作者馬特·海格有兩個身份,一個是作品被翻譯成29國語言的小說家,另一個身份是抑郁癥患者。
馬特說,大眾有一個刻板印象,男人不哭,其實這是句假話,男人也哭,我就哭,而且經常哭。
好心的局外人,總勸你要有男人的樣子,振作起來。但沒人知道這有多難。
人們從外表看你,只能看見你的身體外形,沒人能看出,你的內心就像經歷過宇宙大爆炸一樣,自我意識化成了碎片,散落在無邊的黑暗宇宙里。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得了抑郁癥,跟得了癌癥、心血管疾病或出了車禍是一個性質,絲毫不會影響你的男性特質、女性特質或人性。
如何更好地應對抑郁情緒?
馬特認為,必須跟隨情緒的線索,關注低落情緒產生的根源,比如過度工作、睡眠缺失等。
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是馬特發病的直接原因。
在吞下第一片安定藥丸之前七個月,馬特來到倫敦一家中介中心找工作。
他不喜歡這個工作,跟同事也合不來,但他需要錢。
閑暇時間,同事們喜歡喝啤酒,打臺球,講下流笑話,辱罵各自的女友,而馬特對這些深惡痛絕。
某天下午,馬特突然感到全身漫過一陣強烈的陰郁,仿佛烏云浮在他的靈魂上空,他再也無法忍受給陌生人打電話了,于是提出辭職。
辭職后的他,并未獲得解脫,反而成為抑郁癥的獵物。
擺脫抑郁后,馬特現身說法,為無數深陷抑郁情緒的人支招:如果你想好轉,那就傾聽自己。
唯一重要的是什么對你有用,只要它有用,管它是什么原理。如果吃藥對你有用,繼續吃藥就對了。如果舔壁紙對你有用,你就舔壁紙。
沒有哪種療法適合所有人,你自己就是最好的實驗室。
[ 你容易產生低落情緒嗎?文末有一個測評,可以讓你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
書中舉了幾個例子,包括林肯,丘吉爾,以及蒙克,他們取得的偉大成就,某種程度來說,都是拜抑郁癥所賜。
林肯32歲時,經歷了兩次抑郁癥發作,精神崩潰。
他向眾人宣布,現在我是最痛苦的人,如果把我的感覺平均分配給全人類,地球上將不再有一張歡喜的臉。我不知道我能否好轉,我不允許我不好轉。繼續現狀是不可能的,要么死亡,要么好轉。
盡管林肯公開宣稱他不畏懼自殺,但他最終選擇了活著。
《大西洋月刊》刊登過一篇文章《林肯的偉大抑郁》。文章中,探討了抑郁癥是如何逼迫林肯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
林肯堅決地直面他的恐懼。從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他對自身恐懼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他質問自己是否能活著,是否能面對生命之悲慘。最終林肯決定,他必須要活下來,因為他有一個“不可抑制的渴望”——在活著的時候做出一番成就。
林肯對痛苦的切身感受,賦予了他一顆憐憫之心,驅使他廢除奴隸制度。
林肯終其一生,從未擺脫抑郁癥,他跟抑郁并肩生活,取得了偉大成就。
傳記作家申克寫道,林肯的痛苦和成就來源于同一個東西,不是因為他征服了抑郁癥,所以才取得了偉大成就,他的抑郁癥就是他偉大成就的動力。
和林肯一樣,丘吉爾也同抑郁癥戰斗了一輩子。
丘吉爾有句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此后,黑狗一詞,成為英語世界中抑郁癥的代名詞。
一位政治哲學家說,丘吉爾不是因為克服了抑郁癥,才成為杰出的戰爭領袖,而是對抗抑郁癥的經歷成就了他。
在萬馬齊喑之際,他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扶大廈于將傾,率領大不列顛民眾,熬過了至暗時刻,迎來勝利的曙光。
丘吉爾將他對恐懼的預見能力,歸功于黑狗(抑郁癥)的糾纏。
愛德華·蒙克是名畫《吶喊》的創作者,這幅畫是對驚恐心理最精確的視覺刻畫,其靈感,就來自蒙克的一次抑郁發作。
日落時分,蒙克走在街上,突然之間,天空變成了血紅色。蒙克停下來,靠著欄桿,感到無法言說的疲倦。朋友們漸行漸遠,他落在后面,恐懼地顫抖,然后就聽到大自然響徹天際的吶喊。
馬特說,涉及精神疾病時,人們通常喜歡用“盡管”這個詞,比如,盡管我有抑郁癥,但我是個作家。
我寫作,因為我有抑郁癥。
因為前者,更像是為了好強,逼自己成為作家,而后者的意思,是用寫作來緩解抑郁,屬于一種治療。
抑郁癥最突出的特質,就是讓你不可避免地思考人生。
讀完《活下去的理由》后,書單君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對于馬特來說,書就是一切。他在患病期間,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強度,不停地讀著。比起愛書,那時的他,更像是需要書,書成了他治療抑郁的良藥。
有人說,閱讀不是為了逃避,就是為了找到自我。馬特卻認為,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區別,因為我們會在逃避的過程中找到自我。
馬特給出的答案是文字。
文字不是讓我們徹底逃出頭腦,而是幫助我們逃出某一個頭腦,然后用磚瓦去建造另一個頭腦,雖然跟舊的相似,但基礎更堅固,景色更美好。
馬特說,書籍本身,就是讓我活下去的理由。每一本書,都是人類頭腦在某一特定狀態下的產物。所有書籍擺在一起,就是人性的總和。
每次閱讀一本好書的時候,馬特都感覺自己像在看一張藏寶圖,而那寶藏,就是他自己。
一本書就是一張地圖,但每一張地圖都是不完整的,因此,只有讀完全部的書,才能找到寶藏。因此,讀書這個找到自我的過程,是一場無盡的遠征。
當心中有了讀書這個信念,抑郁等負面情緒,就不那么可怕了。
書單君認為,不只是抑郁癥患者,每一個被孤獨、抑郁、頹廢、悲傷、沮喪、萎靡等情緒困擾的人,只要具備閱讀能力,都能從書中找到解藥。
《活下去的理由》中,馬特引用了一段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里說的話:
一個人活在世上,難免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也難免會被各種負面情緒所困擾,甚至像馬特這樣,成為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獵物”。
最近,有個視頻上了微博熱搜,杭州一男孩,因逆行騎車,被交警扣下后,突然崩潰大哭。
主筆 | 哲空空 編輯 | 黑羊
圖源 | 《BBC地平線:阻止男性自殺》、
這里有一個抑郁風險評估
了解了你的天賦優勢,有助于你選擇專業、工作以及規劃生涯。
書單邀請測評機構,基于經典能力測試蓋洛普優勢識別(80年的使用歷史,國外最熱門的能力測試)
166道精選題丨6頁專業報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