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美麗鄉村國際微電影藝術節權威推薦
退役軍人風采微電影作品創作釆風活動
系列報道(之八)
50前,他放下放羊鞭,光榮參軍,多次受獎,用忠誠和汗水換來了五次三等功。23年前,已是副師級干部的他,轉業到地方,先后任省質監局稽查總隊總隊長等職,查辦了毒大米等一批大案,獲得全國打假先進個人等一系列榮譽。
在省城退休的他,本該頤養天年,兩年多之前卻毅然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小山村,成了一名村黨支部書記。他就是徐光。
(近日,河南省微電影協會組織創作釆風組,進一步深入挖掘優秀退役軍人的先進事跡。采風組的專業作家、電影編劇采訪了淇縣大石巖村黨支部書記徐光,將根據其先進事跡,進行劇本創作。)
淇縣于2016年啟動“頭雁回歸創業”計劃,作為大石巖村群眾眼中從村里走出的“最大的官兒”,徐光很快便接到了邀請。家人極力反對他回村任職,因為他的身體條件不允許,多年積勞成疾,身上已裝了4個心臟支架。
即便如此,徐光仍有著一股軍人不服輸的秉性,認準的事一定要去做,他決心改變村里落后面貌,帶領鄉親們致富。“我是一個黨員,也是一個山里人,到哪里都不能忘根、忘本。”面對群眾的期盼、親友的不解,他毅然從省城回到小山村,摘下戴了一輩子的“大蓋帽”,換上一頂“破草帽”。
大石巖村
“扶貧先扶志,必須先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窮根!”徐光從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入手,激發大家的精氣神,把扶貧當作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徐光第一次組織村干部、老黨員學習時,重溫了入黨誓詞,一起學習了毛主席的《反對自由主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著作,學習了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讓每一位黨員通過學習找差距,重振大石巖村“兩委”班子信心。同時,徐光帶領“兩委”班子急群眾之所急,協調水利部門打深水井,解決村民吃水難問題。
徐光經過一番走訪調查,確定了發揮山區優勢、發展山村旅游業的思路。為做好旅游線路的規劃,徐光不顧裝有支架的心臟,帶領村干,足跡踏遍村里的13座山頭,規劃并打造了4條旅游線路,建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使大石巖村具備旅游接待能力。
他還將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家長、老退休教師、老軍人、老骨干,組成“七老”團隊,凝聚人心, 發揮他們的帶動作用。2017年7月份,“七老”團隊自發將13面紅旗插到了村里的13座山峰上。他們說,在大石巖村,紅旗就是人心所向,就代表黨在基層強有力的領導。
有了榜樣的帶動,村民們也有了方向和力量,村里的干部、群眾干勁越來越大,工程建設過程中,村民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為購買物料,徐光先后墊資7萬多元。在其他地方需要一年工期的項目,在大石巖僅僅用了3個月;需要上百人的工程,在大石巖僅僅用了30多人;需要投資幾百萬元的山路,在大石巖僅僅花了幾十萬元……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收入實現了“零”的突破,2017年村里給每人發了10元錢,2018年每人20元、70歲以上老人50元……盡管錢不多,但是大伙兒都很高興,很多村民說:“幾十年了,村集體終于分紅了,真是沒想到。”“這是頭一次嘞!俺村以后肯定越來越好!”
如今的大石巖,正在由往日荒山禿嶺、懸崖峭壁,變成山路彎彎、風景如畫,一幅山美、村美、人美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一級一級的臺階直通蜘蛛峰頂,青龍山上鋪了柏油路,建成游客服務中心,村集體有了收入……這些村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一天天變成了現實。
徐光從軍28年,在部隊屢立軍功,退役之后,他依舊秉持軍人本色,勇挑重擔,甘于奉獻。“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發揮每個人的帶頭作用,再難的工作也會迎刃而解。”這是回到大石巖村的徐光一直反復對干部黨員說的話。
目前,徐光為發展大石巖村爭取了多個項目,并聘請高文化水平的精英團隊到村里搞文化建設,發展大石巖紅色影視基地等。
退役軍人微電影風采作品創作采風小組與徐光(右四)合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