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可可的粽子媽(ID:kkdzzm)
1
校園暴力到底因為什么得不到制止
一些觀點是:我們現在所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就那前一陣那個女孩子爸爸去學校把欺負自己女兒的男生捅死的新聞來說,為什么男生能夠持續欺負女孩長達一年?是因為這個女孩每次都覺得自己活該被欺負嗎?不是的,這個孩子向老師和家長都反應過情況,但真正導致悲劇的顯然是老師和學校的不作為。
要杜絕校園暴力,難道要讓孩子們內部解決?每一個小惡霸只要被同齡人震懾過,然后就不敢欺負人了?這個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了。
那些少年犯多半都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的,這些孩子很多都是被極度忽視或者在嚴重暴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們的暴力行為是不可能被同齡人反抗一下就消失了的。
這些實施校園暴力的孩子需要的是成年人的監管和專業的心理治療。
更不要說是再小一些的孩子,比如幼兒園的,甚至還沒上幼兒園的,大腦都還沒發育到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地步,以暴制暴估計只能演變為互毆了,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2
面對暴力,除了打回去,只能反思嗎 ?
這顯然是一個兩極化的思考方式。要么對方不對,那我就打回去,要么就是我不對,那我就在情緒上攻擊自己(反思)。
娃幼兒園教給他們的方法是:當你身體受到侵犯的時候,你要嚴肅認真的告訴對方“不可以!我不同意你這樣做?!钡谝徊绞钦Z言拒絕,如果對方還是繼續侵犯行為的話,就去求助成年人。
面對暴力,真的不是只有“打回去”和“忍著”這兩個選項的。
3
怎么區分“自我保護”和“報復性”的打回去
就不說孩子了,成年人之間發生肢體沖突的時候,有幾個人能夠分清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又有幾個人能夠在一腦門子怒火的時候還可以準確的控制自己還手的力度和方式?
成年人都沒幾個能做到的,更不要說孩子了。
小的時候男生也許還和女生體力差不多,等到進入青春期,體力會越來越懸殊。就算是同性別,容易被欺負的孩子也一般是比較弱小的,根本不是還手不還手的問題,是不可能打得過。更不要說很多校園暴力都是小團伙幾個人欺負一個人,這種時候,還手意味著被打的更慘。
與其教孩子打回去,不如教孩子遇到打不贏的,體力懸殊巨大的就趕緊跑,這才是最靠譜的自我保護。
說了這么多不要還手,那要如何教孩子避免被欺負呢?
幾個月前,有一個很轟動的消息,是一位在上學時常年遭受校園暴力的女士站出來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也分析了自己會一直遭受校園暴力的原因。
這個世界永遠都有惡人,但惡人們并不是所有人都敢欺負,一直被欺負的人,一定有他好欺負的原因。
這位女士分析自己的成長經歷,對她性格影響最大的就是她的媽媽。她媽媽會經常毫無原因的就對她進行毆打和謾罵,經常詛咒她讓她去死,有的時候會用成績不好當借口(其實她成績很好),有的時候直接就不講任何理由,不高興就是一個耳光扇過去。
這直接導致了她很懼怕人際交往,永遠都是怯怯的樣子,就算有同學主動接觸她,她也不知道要怎么回應對方,逐漸就成了同學眼中的“怪人”。這樣一個“奇怪”的學生,是最容易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的。
她不需要真的做錯了什么才能引來毆打和謾罵,她的存在就是那些惡人發泄自己暴力傾向的理由。
而那些在家里被尊重,被好好的愛著的孩子是不會長出一張看起來就好欺負的臉的。
想要殺進這個世界上的惡是不可能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我們充滿愛和尊重的養育方式盡可能的給孩子提供心理上的盔甲。而對于那些意外的,無法預知的傷害,我們要盡力去做我們能做的,而不是教孩子:打回去。
我想說的是: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這不是以暴制暴是什么?繞了一大圈,你還不是等于在告訴孩子: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你會幻想孩子能區分什么時候該還手,什么時候不該還手,但是我相信,同樣的情景,你播放給十個家長看,這十個人對于是否要還手,怎么還手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那你究竟要如何界定?
就好比我們反對家庭暴力,我們反對的是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無論你覺得的自己多正確,孩子多該打,或者你打的多科學,那都是暴力。
上次和幼兒園小朋友沖突的事情,是小朋友先掐了他沒錯,難道他就應該掐回去或者咬回去嗎?我們教育孩子難道不是為了讓他更能夠控制自己,不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嗎?
總結一下
1. 同等體力孩子間的沖突,無論如何都不提倡暴力還擊。
2. 實力懸殊的,跑為上才是最靠譜的自我保護。
3. 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自己解決校園暴力問題,成年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 你給孩子的愛和尊重才是對他最好的保護。
來源:可可的粽子媽(ID:kkdzzm)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有兩歲萌寶,專注0-3歲兒童心理,聊聊育兒,聊聊家常,可賣萌,可正經~,ID:tsliuchanghai。原文標題《孩子被打了,為什么不能打回去》轉載已獲授權。
編輯:白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