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市界 秦海清
編輯 | 朗明
華為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11月13日,華為通過心聲社區、官方微信等渠道發布BBC紀錄片《華為是誰》。華為方面稱,該紀錄片“再現了華為的成長歷程,首次呈現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截至目前,BBC只上線了紀錄片第一集《白手起家》,講述了任正非的個人經歷以及創立華為的過程。
1.
華為市值僅1000億美元?
在《白手起家》開頭部分,BBC援引前IBM供應鏈咨詢專家Joseph·Smith的話,稱“華為是一家市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業務覆蓋170個國家”。
阿里、騰訊當前公司市值均超過4000億美元,雖然華為尚未上市,外界普遍認為華為市值應在AT之上。此前不久,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稱華為評估市值世界第一。
當時倪光南在介紹全球信息和通信領域企業時,指出市值排名前十的企業中,美國有6家,中國有華為、阿里和騰訊,最后一家是三星。
“華為沒上市,但評估市值是13000億美元,世界第一”,倪光南說,“華為的業務情況、創新情況等是第一。”
此外,心聲社區的華為員工認為,“1000億美元”不應是市值,而是公司營收。華為2018年年報顯示,華為當期銷售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
2.
任正非曾講華為要三分天下,初創員工不信
在紀錄片中,前遼陽化工廠實驗室副主任馬兆云介紹稱,任正非1974年到遼化參軍,分到實驗室,是實驗室的儀表專業技術員,任正非因此被稱為“任老技”。
據馬兆云回憶,“(任正非)當時就打定主意了,怎么能夠把空氣壓力天平研究出來。當時很困難,既沒有圖紙,也沒有樣機可以參考,誰也沒見過。終于,他把空氣壓力天平研究出來了。”
退伍以后,任正非走入市場經濟,自稱“非常不適應”。創立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4歲,“任何經驗都沒有”。
任正非說,“華為創業時的注冊資本是2.1萬元,我找了幾個人集資,后來他們都退出去了,這里沒有國家任何一分錢。”
華為起初代理銷售香港的一家交換機,一開始賣得很好,但隨后香港那邊不給華為供貨了。“把我們逼到必須做自己的通信產品。因為那時候我們是無路可走,我們根本就沒想過不成功會怎樣”,任正非說。
被迫走上自主研發之路后,華為咨詢委員會主任呂克回憶稱,“我們那時候不分晝夜,如果累了就睡一會兒,洗個澡再回來工作,我們有幾乎一個月的時候沒有離開過公司。”
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對一個細節記得很清楚,當時任正非總是拿著一個大茶缸,在實驗室做很多講話,“有一個很好的愿景,我們要三分天下有其一。當時我們公司還很小的情況下,我們只是聽聽而已,也不是特別相信。”
3.
華為老了?
紀錄片發出后,不乏內部員工對任正非和公司的贊美之聲,同時也有華為員工指出,這根本不叫“紀錄片”,是華為出錢拍的“宣傳片”。
市界在BBC官網發現,該視頻顯示“Paid and presented by HUAWEI”。
除了贊美之詞,華為內部也有反思的聲音。
一位華為員工表示,“曾經的艱苦奮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研發精神,‘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勝則舉杯相慶,敗則生死相救’的團隊協助(精神),如今都哪去了?當一個人開始回憶和講述過去的成就,標志著他已經開始老去。”
有網友也認為,“一個企業開始講訴創業史的時候,就是從巔峰走向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