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小暑來。
今日小暑。
小暑,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
也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
“暑,熱也”,小暑為小熱,
緊隨其后的,
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大暑。
正所謂“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此時高溫濕熱,
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小暑大暑過后,還有處暑。
而“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
立秋之后才是處暑。
立秋過后,雖然已進入秋天,
但人們還會在處暑之時,
再次感受到一波高溫天氣,
這就是大家所說的“秋老虎”。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有“三暑”,還有“三伏”。
那么問題就來了,
“三暑”和“三伏”究竟是什么關系?
“三伏”,
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
根據傳統的推算方法,
“夏至三庚數頭伏”,
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
第四個庚日為中伏,
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總稱為“三伏”。
雖然每年的入伏時間不固定,
但“三伏”與“三暑”的時間線
其實基本一致。
三伏天,也大致就是
節氣中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段時間。
今年入伏的時間是7月16日,
在小暑和大暑之間。
既然二十四節氣有“三暑”,
為何又有個時間跨度差不多的“三伏”呢?
有專家認為,在傳統節氣中,
除開大家熟知的二十四節氣之外,
還有一些“雜節氣”,
如“三伏”“九九”“入梅”“出梅”等,
它們也同樣用來表示天氣狀況,
和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
“三伏”的日期
是由二十四節氣的日期,
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三伏”之說也是歷史悠久,
此時天氣炎熱和濕潤,
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
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重視。
【小暑·三候】
一候·溫風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鷹始鷙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小暑已至,
心靜,
自然涼。
文字由人民日報文創原創,圖片來自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