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
三伏以農歷24節氣中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也是人體陽氣最盛的階段。
三伏應該吃什么?
我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習俗各異。關于三伏吃什么,說法不一。
幾千年文化沉淀的古老國家,差多不人人都是半個中醫。
小時候我家鄰居一位普通的爺爺,卻會給人家把錯位的胳膊復位。
我媽媽夏天給我們熬綠豆水防中暑;風寒感冒了她給煮姜糖水。
順應天時,不逆天而行就是最好的養生!
三伏吃什么,其實也沒那么復雜,所謂一方水養一方人,要么按照家鄉習俗,要么入鄉隨俗。
頭伏吃雞
有的地區有頭伏吃雞的食俗,“頭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
人體在盛夏里消耗很大,又容易沒有胃口,乏力、沒精神。
所以頭伏吃雞,在盛夏之初,給身體奠定一個好的營養基礎。
三伏吃羊
多地有吃伏羊的食俗。
徐州堪稱吃伏羊歷史最悠久的地區,始于堯舜時期。
民間流傳“彭城伏羊一碗湯,莫請神醫開藥方”的說法。
其原理是以熱制熱,利用出汗進行排毒,去除體內的濕氣。
徐州自2002年開始舉辦“伏羊節”,從頭伏開始,至末伏結束。
伏羊節——祭彭祖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比較普遍的民間食俗,也有說流傳于北方地區。
北方人對餃子是比較偏愛的,我家每周吃1~2餃子。
餃子餡料也是非常廣泛,肉、肉菜搭配、素餡的輪番吃。
或蒸、或煮、或煎。
至于面條和烙餅可能是因為從前食物匱乏,適逢新麥收獲,嘗嘗鮮,找個借口改善一下。
也是食用應季食物,順應天時的一種體現。
現在嘛,反正我們每天也要做飯、吃飯,按照習俗來吃,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
注重飲食調節
總不能天天吃雞、吃羊、吃餃子,所以要注意飲食調節。
適當喝點綠豆水、紅豆薏仁水、銀耳蓮子羹,達到膳食平衡。
三伏天不應該吃什么?
答案其實是夏天都愛吃的冷飲,泛指冰鎮飲料、冰水,冰糕,冰鎮西瓜等冷食。
冬天怕冷,手腳發涼、腰腹寒涼的朋友,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冷飲、雪糕,適當喝點雞湯、排骨湯、羊湯,做菜時加點辣椒、鮮姜,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身體也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