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本繪本,叫《不要放手喔》,一看到便吸引了我,書中描寫的是爸爸陪著女兒學騎自行車的故事,故事中闡述的并不是爸爸的“不放手”,而是爸爸如何做到了“放手”,就像故事中所說“孩子,我會一直陪著你——直到你說可以,我才會放開我的手……”,這也讓我想起了龍應臺的那句“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其實放手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不偏不倚地理解放手,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沖突就是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放手,該怎樣放手,除了單純的放手還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解決“放手”與“引導”之間的矛盾。放手與引導,從哲學的角度看可能更好理解,任何事物之間都普遍存在著所謂的“矛盾”,這種矛盾除了普遍性,還有客觀性,我們永遠無法孤立、靜止的看待一件事情,而是要放到事物的聯系中來分析。
有時候,單純的放手,就可以讓孩子收獲成長。生活給了每一位母親無以計數的練習放手的機會。回想起米米1歲半的時候,要排隊坐“搖搖樂”,他忽然趴在地上盯著搖搖樂看。原來他是想探究一下這個大家伙為什么會晃來晃去。還有一次,他手里拎著一塊香蕉皮站在垃圾箱那里一動不動,站了一會兒,突然問我“媽媽,哪個是可回收的?”真正意義上的放手是一種等待。如果當時因為臟而拉他走開,如果當時我催促他快一點,可能他就沒有機會探索運動著的機械,我也就沒有機會看到孩子充滿愛意、尊重自然的一面。有時候,10秒鐘的等待就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只要我們愿意俯下身來,靜靜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