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于養老金的新聞引起了廣大退休朋友的關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參加某論壇時表示,我國養老金的上漲幅度高于在崗員工工資的增加幅度,當前的社保體系無法持續下去。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拿數據說話,當前我國養老金水平真的太高了嗎?
我們拿近幾年養老金和在崗員工收入的漲幅做一下對比: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至2018年,我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分別為63241元、68993元、76121元和84744元,2016年到2018年的上調幅度分別達到了9.1%,10.3%和11.3%。
那么養老金的漲幅如何呢?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最近3年的養老金漲幅都在5%,盡管實現了“16連漲”,但養老金的平均漲幅是低于在崗員工收入的。
那么,除了漲幅,和工資相比,養老金的真實水平真的很高嗎?
2017年,人社部副部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16年的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為2362元,我們按平均漲幅計算,2020年企退人員的月均養老金大概在2900元左右,還不到3000元,更別提農民朋友領取的城鄉居民養老金了,平均每個月只有幾百元。而在崗職工早在2018年就達到了7062元,“養老金水平太高”真的是無從談起。
國家的社保體系真的無法持續嗎?
姚洋院長表示“我國的社保水平還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狀態,省級都沒統籌,更別說實現全國統籌的難度了”。這個觀點欣奇看來也是有失偏頗的。當前,我國其實已經有20個省份實現了養老保險基金的統收統支,而根據《關于延長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實施期限等問題的通知》要求,2020年底前我國將完全實現企退人員養老金的省級統籌。
另外,國家已經在2018年起建立實施了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實現了養老保險基金在全國范圍內的調劑,為實現養老保險在全國范圍統籌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人社部的數據,2019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62873億元。除了養老金、醫療、失業等保險的政策都在不斷優化,誠然我國社保體系仍有不少的問題,但“無法持續”的觀點是不是太悲觀了呢?
在我看來,我國養老金的水平不是太高,而是有待提高,我們需要持續提升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
我們退休人民辛勤工作了一輩子,為祖國建設奉獻了青春,理應獲得更好的養老金待遇,尤其是對于退休的農民朋友來說,每個月幾百元的養老金還是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的。國家也已經公開表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
當然,在崗員工的收入水平也要持續提升,我也支持在崗職工的收入漲幅高于退休人員,畢竟他們每月在繳納養老保險,是退休人員獲取養老金的來源。
那么,養老金和工資都要漲,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大力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國家富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提高。靠降低養老金待遇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唯一集中力量謀發展,才能實現共贏互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綜上,私以為我國的養老金水平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家贊同北大院長的觀點嗎?歡迎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