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有著數之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島嶼,各個島嶼又因為受到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觀。那么,就島嶼來說,大家知道世界面積排名前十的島嶼有哪些嗎?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1.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位于北美洲東北部,是丹麥屬地之一(另外一個是法羅群島),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島嶼總面積為216萬平方千米。
格陵蘭島地處于北美洲與歐洲的交界處,溝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西部與加拿大隔海峽相望,北部瀕臨北冰洋,南部瀕臨大西洋,東部通過丹麥海峽與歐洲的冰島隔海相望。同時因為氣候環境影響,島嶼人口數量大概只有7.6萬人,而其中90%的人為原居民因紐特人,生活在該島嶼的人多居住在南半部,以漁獵為生。
2.新幾內亞島
新幾內亞島,又稱伊里安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總面積僅次于格陵蘭島,為78.5萬平方千米。新幾內亞島是馬來群島東部島嶼,位于澳大利亞以北、太平洋西部、赤道南側。西與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 ,其島嶼總人口有1000多萬人。
新幾內亞島為兩個國家共有,在東經141°以東及新不列顛 、新愛爾蘭等島嶼為獨立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 ;而在141°以西及沿海島嶼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和西巴布亞兩省。全島兩部分接觸極少,兩國于1979年簽訂的邊境條約禁止人民到邊境地區居住。
3.加里曼丹島
加里曼丹島,是世界第三大島。位于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西部為蘇門答臘島,南部為爪哇島,東為蘇拉威西島,南臨爪哇海,北臨南中國海。面積為74.3萬平方千米,島嶼總人口1230.5萬(1990年)。該島嶼北部為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和沙巴兩州,兩州之間為文萊。南部為印度尼西亞的北、東、南、中、西加里曼丹五省。歷史悠久,中國史籍稱為"婆利"、"勃泥"、"渤泥"、"婆羅"等。
加里曼丹島的山脈從內地向四外伸展,東北部較高,有東南亞最高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緩,雨量豐沛,多分頭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蓋率80%。農產有稻米、橡膠、胡椒、西谷、椰子等。島的中間是山地,四周為平原。而南部地勢很低,有著大片的濕地。同時,這個島印尼占了很大的面積。
4.馬達加斯加島
馬達加斯加島位于非洲大陸的東南海面上,為僅次于格陵蘭、新幾內亞和加里曼丹的世界第四大島嶼,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最近距離為386千米。馬達加斯加島面積為59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520萬。同時馬達加斯加島是向西傾斜而多山的陸塊,島的形狀呈狹長形,南北窄、中部寬,全境最寬處達576千米。海岸線總長3991千米。是南回歸線穿過印度洋的最大島。
馬達加斯加全島幾乎均位于熱帶區域,在氣候上受風系與海拔高度的影響。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季節變化不明顯,年平均氣溫24℃,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生長著茂密的熱帶植物和森林。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土地肥沃。西部為熱帶草原氣候,西南部是全島最炎熱的半荒漠地區,年平均氣溫26.6℃。
5.巴芬島
巴芬島,是加拿大第一大島,世界第五大島嶼。它是加拿大北極群島的組成部分,東隔巴芬灣和戴維斯海峽與格陵蘭島相對。巴芬島上的山脈均高于8000英尺(2440米),山脊縱貫島的東部,上覆有冰川。中西部福克斯灣沿岸為低地,海岸線曲折,多峽灣。島大部分位于北極圈內,冬季嚴寒漫長,夏季冷涼,自然景觀為極地苔原。生活在島上的愛斯基摩人以小聚為生。巴芬島面積為50.75萬平方千米,同時該島除沿岸少數小村落外,島上腹地無人居住,總人口僅為11000人(2004年)。
巴芬島雖然人煙稀少,沒有公路和鐵路等交通,但已經是北極圈中最多人居住的地方,也常是北極探險隊的基地所在。在地理上,巴芬島的東方有巴芬灣、大衛斯海峽;可通到丹麥的格陵島;南方則有??怂篂?、布西亞灣、可通往加拿大本土。同時,巴芬島也是觀測極光的絕佳地點,這里人煙稀少,沒有公路,鐵路及城鎮。遠離人為光源,在漫長的極夜里,極光是這里最美的風景。
6.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臘島是世界第六大島,印度尼西亞第三大島嶼,僅次于新幾內亞島和加里曼丹島(婆羅洲),為大巽他群島島嶼之一,經濟地位僅次于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在中國文獻中也稱為"金洲",馬來語稱為Pulaw Emas,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16世紀時"金洲"之名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尋金。同時,蘇門答臘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東南與爪哇島遙接。面積為43.4萬平方千米,包括屬島約47.5萬平方千米,占印尼全國土地面積的1/4,而該島總人口為5018萬人。
蘇門答臘島有赤道穿過,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由于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7.本州島
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一個島嶼,位于日本列島的中部,是世界第七大島。向北與北海道島隔津輕海峽相望,向南與四國島隔瀨戶內海相對,向西南與九州島隔關門海峽和豐后水道。本州島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全長約1300公里,寬度在50至230公里之間,海岸線全長5,450公里,其面積為23萬平方千米,占日本總面積的60%,而該島總人口為1.03億,是一個人口超1億的島嶼。
本州島是大陸島,島上迄今仍有活躍火山,地震頻繁。本州島最高點是活火山富士山,高3,776米。而島上有多條河流,其中信濃川是日本最長的河流。沿本州島的北部有山脈從東北一直延伸到西南,本州島的山區也是島上西南與東北氣候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本州擁有日本三大都市圈,即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日本的人口、著名企業和大學等,有向這三大都市圈集中的趨勢。 本州島人口主要集中在關東平原上,重要城市有東京、大阪、橫濱、名古屋、京都、神戶等。其中東京是日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8.維多利亞島
維多利亞島位于大約北緯71度0分,西經110度0分,是北美大陸北部北冰洋群島中三大島嶼之一,加拿大北極群島的第二大島嶼,行政上分屬西北地區和紐納武特地區。與南面的大陸隔著多爾芬和尤尼恩海峽、科羅內申灣、迪斯海峽和毛德皇后灣。島長約515公里,寬270公里~600公里,面積21.7萬平方千米,總人口僅為0.2萬人。地勢從蜿蜒曲折的海岸向西北抬升至海拔約655公尺,而該島為數不多的居民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霍爾曼與東南部的坎布里奇貝(為一處氣象站)。
維多利亞島的海岸線迂回曲折,造成島周圍有很多港灣,而島上也有很多半島。在島的東端,有一個指向北的半島,稱為Storkerson半島。半島再往北就是Goldsmith海峽,隔開維多利亞島與鄰近的斯特芳生島。而亞地中海式氣候使得維多利亞島一年四季都適合旅游。因其氣候溫和、陽光多、雨量少、生活環境佳。
9.大不列顛島
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第一大島,位于歐洲大陸西岸外的大西洋中,是大不列顛群島的主島之一 。面積為20.9萬平方千米,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土的主要部分,由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士所組成,這三個王國即占該島的全部,總人口約6402萬。英格蘭位于大不列顛島的西南方,蘇格蘭以南、威爾士以東,是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歷史上跟蘇格蘭以哈德里安城墻為界。大不列顛島是不列顛群島中的第一大島嶼,周圍環繞著超過1000座小型島嶼,該島全境為聯合王國領土。
不列顛島原是歐陸的一部份,經過兩次地殼運動,使不列顛島地塊往大西洋漂流,群島和歐陸之間陷落形成北海,而成為孤立的島嶼。大不列顛島地形北高南低,起伏平緩,冰河地形為其主要特征。因島嶼為狹長形,所以河流長度都不長,加上雨量豐富,幾乎每個河口都是天然良港。
10.埃爾斯米爾島
埃爾斯米爾島是世界第十大島,加拿大北極群島最北端島嶼,伊麗莎白女王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埃爾斯米爾島東北緊臨格陵蘭島,寬480千米,長804千米,總面積為19.6萬平方千米,為加拿大第三大島,而該島總人口僅為168人(2001年)。
埃爾斯米爾島的周圍海面冰凍,天氣寒冷。這里冬天氣溫可降至零下45℃,夏季(從6月底到8月底)氣溫仍常常低于7℃,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氣溫可達到21℃,這個島雖然寒冷,但并不像想象中那樣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只是一個荒漠,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0毫米。由于這里熱量不足,地面蒸發很少。東南部是加拿大地盾的延續,地形為古老結晶巖構成的山原;北部屬古生代褶皺帶,褶皺山地以古生代沉積巖為主,地形崎嶇,群山聳立,巴比尤峰海拔2604米,是北極群島最高點。地處北極附近 ,氣候嚴寒,冰川廣布,地下有永凍層,分布有苔蘚、地衣等低等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