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大腳怪和尼斯湖怪獸一樣,磁系統中的臨界“自旋波”還沒有被捕拍攝看捉到。與傳說中的生物不同,這些高度相關的電子自旋模式的波動確實存在,但它們太隨機和動蕩,無法實時看到。康奈爾大學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這種技術足夠快速和靈敏,可以觀察到二維磁鐵中這些難以捉摸的臨界波動。這種實時成像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一種“被動”機制來控制波動和切換磁性。
這最終可能促使更節能磁存儲設備的誕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是文理學院物理學副教授麥健輝(音譯)和工程學院應用與工程物理學教授單杰(音譯),這兩位研究人員都是康奈爾大學卡夫利納米科學研究所的成員,他們通過教務長的納米科學和微系統工程(NEXT Nano)倡議來到康奈爾大學,其共享的實驗室專門研究原子薄的量子材料。
當磁化波動發生在熱力學臨界點附近時,就被認為是“臨界”的。熱力學臨界點是指一種物質轉變成新的相態,從而產生各種不尋常現象的時刻。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加熱到極端溫度時,它就會失去磁性。在這個關鍵區域或臨界點中,波動不再是隨機行為,而是變得高度相關。卡夫利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研究的主要作者金晨浩(音譯)說:如果你想象所有空氣分子都是相關的,它們就像風一樣在非常大的長度范圍內一起移動。
實時捕捉波動
這就是當波動變得相關時會發生的事情,這可能會在一個系統和任何尺度上導致戲劇性的影響,因為這種相關性理論上可以達到無窮大,研究看到的波動是自旋或磁矩的波動。這些臨界磁化強度波動很難看到,因為它們是不斷變化的,并且發生在非常窄的溫度范圍內。物理學家研究磁性相變已經有幾十年了,這種現象在二維系統中更容易觀察到,還有什么比只有一層原子的磁鐵更二維的呢?
從單個原子層觀察信號仍然存在很多挑戰,研究人員使用了單層鐵磁絕緣體,溴化鉻,作為一個二維系統,它具有更寬的臨界區域和更強波動。為了實時看到這些波動,研究人員需要一種同樣快速、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寬視野成像能力的方法。該團隊能夠滿足這些標準,方法是使用具有非常純偏振態的光來探測單層,并記錄下清晰的磁矩信號(這是磁鐵的強度和方向)當它產生自發波動時。
實時捕捉這一現象的能力,意味著研究人員只需施加一個小電壓,讓波動在不同狀態之間來回切換,就可以控制磁鐵中的臨界波動。一旦達到目標狀態或值,就可以關斷電壓。不需要磁場來控制波動,因為它們本質上是自己驅動的。這與主動磁狀態切換是一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因為它是完全被動的,這是一種基于從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切換,而不是主動驅動系統。所以這是一個新的概念,可以會節省大量能源。
博科園|研究/來自:康奈爾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材料》
DOI: 10.1038/s41563-020-0706-8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