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網上一個話題熱了。這源自于一位網友的吐槽:" 美食,中國人再怎么貶低米其林,但事實是,中國一個拿得出的廚師都沒有。" 這話說出來,我這么崇洋媚外的人都接受不了。中餐啊,這絕對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后的倔強了。
也有人跟著幫腔,說中餐就像是中國傳統武術,說呢,就天下無敵,打呢,就無能為力。這比喻看似凌厲,但實際上并不靠譜,餐飲不是武術,沒辦法直接交鋒,即便弄一幫評委,那也是特別主觀的一件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傳統上來講,什么地方更容易誕生美食?我一位朋友的總結我覺得很到位:" 緯度跨度大、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民族融合充分、養尊處優的上層階級、浪漫的知識分子階層 …… 這些就是一國飲食水平高下的決定因素,無出其外。"
除了傳統之外,影響一國飲食水平的還有現代商業邏輯。那就是哪里商業發達,哪個國家興盛,哪里的飲食文化就強勢。這事兒挺有意思,光有傳統積淀不夠,比如還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印度,還只能為米其林馬首是瞻。光有現代商業也不行,比如美國,飲食始終不登大雅之堂。
而歐洲,兼具傳統底蘊和發達的現代商業,也就誕生出了具有話語權的 " 米其林指南 "。米其林的選擇和判斷是否正確,這永遠都充滿爭議,但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卻毋庸置疑。不屑于米其林星星的餐廳和廚師,就像不屑于奧斯卡小金人的演員,太少了。
說起來也挺諷刺的,我們把米其林當成是一種 " 文化入侵 ",但實際上,米其林才是餐飲文化多樣性的捍衛者。誕生于法國的米其林,因其文化底蘊,自有其格調和堅持,而且作為一個飲食文化評價體系,米其林其實也在努力尊重美食文化的多樣性。
當然,這種多樣性很昂貴。商業的邏輯,是利益最大化。如果一種飲食擁有市場,它不大可能選擇小本經營,往往有做大做強的沖動。做大做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奢侈品化,用昂貴的價格來換取慢工出細活。米其林,就是高端餐飲的推廣者。而另一種做大做強的方式,就是以標準化餐飲連鎖經營。這種模式,對于餐飲文化多樣性的沖擊更大。
學者孫驍驥在一篇文章里談到了印度咖喱的普及:" 所謂咖喱的美味,實則是被 18 世紀英國殖民時期的一位上校發現的。而印度咖喱真正實現批量生產,完全是英國人采取了精準定量的工業化配方才得以實現,與東印度公司統治印度的歷史多少有關聯。在這之前,印度咖喱的味道混亂不堪,幾乎是憑當地人的經驗瞎做。因此這印度咖喱,即使叫做英國咖喱也并不為過。"
于是乎,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吃著英國口味的咖喱,而只有印度人還在堅守著 " 媽媽的味道 "。同樣的 " 文化掠奪 " 也發生在中國,這個案例更有意思,公眾號大象公會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東北人如何搶走了四川人的麻辣燙》。秘訣只有 3 個字:標準化。
麻辣燙是源于四川的小吃,然而讓麻辣燙風靡全國的,卻是東北人。除了麻辣燙的老家四川以及隔壁的貴州之外,中國麻辣燙的市場都被東北人給占領了。
可以說,是歷史選擇了東北人和麻辣燙。九十年代,東北經歷了下崗潮,失去工作的人們大都選擇了餐飲業作為 " 重頭再來 " 的起點。因為沒有資金,他們只能選擇那些技術簡單、小本經營的餐飲項目,這舍麻辣燙其誰哉?
東北市場容不下這么多麻辣燙,這就逼著東北人走向全國。而那個年代,又有哪個地區的 " 剩余勞動力 " 能跟東北相提并論?所以只有東北人把麻辣燙賣出了規模。
大象公會的文章介紹說:" 對這種外來小吃,東北人的經營之道與其故鄉的四川人截然相反,他們不搞差異化競爭,而是去異存同,讓麻辣燙的每個細節都變得更好模仿,更好傳播。" 這就是標準化的力量。
說回到豆瓣上的這次討論,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如今文化底蘊也有了,發達商業也有了,中國飲食的強勢崛起已經不可避免。但作為后起之秀,我們需不需要獲得米其林的青睞。
有人覺得需要,他們把米其林看做是一個認證,就像奧運會的金牌、奧斯卡的金人以及諾貝爾的獎狀,這是大國崛起渴望的高端認證。也有人覺得不需要,我大中華美食流傳千年,你貴姓?。窟@是中華美食自帶的文化自信。
其實除了仰望米其林,你還可以低頭往下看看,中國餐飲在另一條路上早已經橫掃世界。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中餐已經占據了美國餐飲市場的半壁江山。秘訣還是 3 個字,標準化。
和美國快餐那種一家企業標準化不同,中國快餐在美國實現了整個體系的標準化。中國人把餐飲細分成了多個環節,集中生產,統一配送。這種競爭,就相當于生產線毆打手工藝者,這誰頂得住?。?/p>
新文化報評論員 牛角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