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313
閱讀時間:約11分鐘
提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但鮮有人知的是,
一位樂清人曾為雜交水稻的培育研究作出杰出貢獻,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母”!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他
人物名片
林恭松,男,1930年出生,溫州樂清人。曾任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袁隆平的團隊以林恭松選育的“珍汕97”精育成珍汕雄性不育系為母本,提高抗病性,最終培育出世人周知的優良雜交水稻,因此業內也稱林恭松為“雜交水稻之母”。袁隆平曾親筆題寫道:“珍汕97對選育優良雜交稻組合起了并仍在起著最重要的作用,的確堪稱為特優的水稻良種資源。”
▲2010年4月,在海南三亞與袁隆平院士討論進一步發展提高雜交水稻的設想和經驗
1978年,林恭松帶領的育種組獲全國科技大會先進集體獎,1979、1982、1985年三年獲省勞動模范集體稱號。
2000年,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林恭松的研究獲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成果鑒定評審會認為,“珍汕97及其衍生系作為特優良種資源,從1982年到1997年先后選育成175個雜交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28億畝,帶來的經濟效益高達2500多億元。”
何時著手水稻育種研究
1957年,林恭松到溫州農業試驗站工作。當時的育種技術采用的是自然變異的老辦法,就是把全國各地的優良水稻品種一個個收集過來,播種后每天去記錄觀測,看長勢好不好,稻穗飽滿不飽滿,進行比較再從中選擇產量高的品種。
1958年,林恭松提出了人工雜交選育水稻新品種的設想。當時,他們的試驗站升級為地區農科所,林恭松被任命為育種組副組長,負責新技術研究。他先辦三件事:1.立即開展早稻雜交育種和輻射育種二項新技術研究,以積累經驗。2.要到國內育種先進的省、地科研院所參觀學習取經,并積極引進水稻良種資源。3.要研究浙南地區的水稻育種的方向目標,制訂育種計劃,叫作《溫州地區水稻育種計劃》。他們寫了2.4萬字的方案,方案里包括要培育的水稻品種必須具備抗病、矮稈、高產、優質等特點。這個方案給了他們一個研究程序,基本上每一步驟都排好。按照這個計劃,他們去很多個省考察過,吸收優秀經驗和良種資源,最終培育出了“珍汕”這個特優品種。
▲2001年,溫州市“突出貢獻科技人才”。中間為林恭松
溫州劣勢,育種的優勢
事實上溫州的客觀環境對水稻種植來說劣勢較多,比如溫州地處臺風多發區域,病害較重,地形復雜。但正是因為這些環境劣勢,在育種時成了優勢,因為這些客觀條件促使要求他們選育出來的品種必須具有矮稈、抗病、抗倒、不易落粒等特點。
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抗病育種還是空白,對抗病基因、發病的生理等還沒研究。日本雖然對水稻稻瘟病研究比較先進,但還沒育成廣譜抗病品種,因此當時水稻抗病育種還是個世界性難題。他們創造的新技術——“多病區連續輪回自然誘發篩選法”成了優勢,這技術的優勢在于能選擇多抗病品種。后來成功培育的“珍汕”,既能抗中國的稻瘟病,還能抗日本的稻瘟病。
▲1986年,林恭松與助理在試驗田中觀察研究水稻培養育種工作
絕望之中,看到兩株挺拔的“寶貝”
林恭松等科研人員針對選育目標,大膽提出了多病區連續輪回自然誘發的篩選新方法。即夏季在溫州種早稻,秋季在廈門種晚稻,到了冬季還要讓水稻在海南安家。當時還沒基因技術,他們就讓它在三個不同的容易發病的地方種植。每次種植選育,一般都需要幾千到上萬份雜交組合試種,然后進行觀察、監測、比較、選擇,把能在這些條件下抗病存活下來的種子收集,再進行一輪輪的重新種植,直到不斷選育出比較穩定、抗病性強的后代品系。這個過程就像愚公移山,非常漫長而且艱辛。
▲2010年4月,在海南三亞江西省育種基地辦公室和顏龍安院士交流雜交水稻的發展問題
發現良種
1967年3月初,林恭松到海南陵水縣進行南繁育種。前期的栽培工作已于1966年完成,他主要負責后期選種收獲。當時正值稻瘟病高發,農場病害嚴重。按試驗順序觀察記錄,林恭松意識到越是發病嚴重的時候,越是選擇抗病品種的最好時機,任何角落都不能錯過。
有一天早上,林恭松像往常一樣來到試驗田察看水稻長勢。田里絕大部分水稻都病懨懨的,還有很多都死了。正在他絕望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幕奇跡,只見一大片發病的稻區中,有兩株水稻稻稈挺拔,結實。這兩株水稻,簡直是寶貝!。他小心翼翼地培育著這兩株水稻,因為當時還未完全成熟,他每天吃飯睡覺都想著它們,一有空隙就盯著它們,直到種子成熟,一粒粒像金子般地收集過來,然后帶回溫州進一步做早稻選育,后來又一輪輪地在廈門、海南重新播種。
茫茫稻海,育出五株“百病不侵”的“珍汕”
這批良種具有抗稻瘟病的特點,可以說是“珍汕”品種的最初版本。但后來這個品種又出現了問題,林恭松等人把它在溫州培育出來后,重新拿到廈門、海南繁殖。這兩個地方海風大,稻子成熟時,大風一刮,滿地都是金燦燦的谷粒。稻穗容易脫粒,這可怎么辦?如果不解決易脫粒難題,只豐產不豐收,根本無法全國推廣應用,他們前面的努力就都白費了。后來,他們在1萬多株水稻中,逐株選擇,希望能找到不易脫粒的品種,結果一無所獲。沒辦法,研究團隊只能繼續擴大選擇范圍,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了5株熟期較晚的“珍汕”品系,具有明顯的不容易脫粒特點,但尚未穩定。經過不斷選育,團隊于1968年在溫州選育出了抗病、豐產又不脫粒的“珍汕”水稻新品種,一共分五個系,以植株的排列序號來編號,分別稱:“珍汕”94、“珍汕”95、“珍汕”96、“珍汕”97、“珍汕”98。
1969年春,他們在溫州示范區繁育了300畝水稻。當年溫州稻瘟病非常嚴重,而他們種植的這300畝卻什么病都沒有,長勢良好。農業部門、當地很多農民都慕名跑來參觀引種,農民看到這種現象可高興了。后來福建許多單位和農民也聞訊趕來引種,本市各縣都組織農民大面積繁育,最后“珍汕”97、“珍汕”98兩個品種種植得最多最廣。
▲1984年10月,在北京與國際水稻首席專家及三位國內專家合影
全國推廣,經濟效益2500億元
1970年以后,以“珍汕”作為親本資源,在國內衍生了71個早秈良種和17個雜交水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不育系。比如上世紀70年代,安徽省廣德縣農科所有一名年輕的所長來到溫州取經,找到林恭松,要求引進良種,林恭松團隊就把100多份包括“珍汕”97、98的新品種送給他,他除了自用外,還分給福建、湖南、江西等地的農科院所,各地都進行了有效的研究,很好地解決了一些難題。尤其到了1975年,雜交水稻試種成功后,迅速得到大面積推廣,含“珍汕”血統的雜交稻組合推廣面積占全國雜交稻的88%。
20世紀70年代后期,全國稻區遭受了稻瘟病,減產嚴重,只有用“珍汕”血統不育系配組而成的雜交稻一枝獨秀。因此,農業部于1978年通過現場考察,要求各地迅速將含有“珍汕”血統的雜交稻作為當家品種加以推廣。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珍汕”還作為選育二系不育系的重要資源,育成香“25S”、“W6154S”等二系不育系,為發展超級稻作出了貢獻。
▲1982年,林恭松與同事觀察水稻樣品
1978年,全國改革開放后,召開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由農業部直接推薦林恭松的團隊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集體獎,1979、1982、1985年三年獲省勞動模范集體稱號。1979年,林恭松獲得過省科技成果一等獎、省先進工作者。
令林恭松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11月24日在杭州舉行的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由溫州市農科院完成的“創造特優水稻良種資源‘珍汕’”課題,以所有參評項目中的最高分,獲得了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時,與會專家都是該領域的頂尖人物,包括當時的中國水稻研究所兩位老所長、四川省農大周開達院士、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等。成果鑒定評審會認為,“‘珍汕’97及其衍生系作為特優良種資源,先后選育成175個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28億畝,帶來的經濟效益高達2500多億元。”袁隆平還親筆題寫道:“‘珍汕97’對選育優良雜交稻組合起了并仍在起著最重要的作用,的確堪稱為特優的水稻良種資源。”
面對自己的研究成績,林恭松認為他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那時候一心只想著擴大水稻畝產量,能讓大家填飽肚子就是他最大的愿望。
良種“結親”,成就了“雜交水稻之父” 也成就了“雜交水稻之母”
當時全國各地的育種隊都集聚在海南三亞荔枝溝進行制種,經人推薦,袁隆平的團隊以選育的“珍汕97”雄性不育系為母本,抗病性得以解決,最終成就了三系雜交育種。林恭松團隊提供的水稻母本與袁隆平團隊的水稻父本“結了親”,有了新的生命延續。所以后來業內開玩笑說既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那老林就應該是“雜交水稻之母”了。這一說法最初由時任溫州市農業局副局長的方勇軍提出,在一次往省里報送科技獎項時,他說林恭松為雜交水稻父本提供母本,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雜交水稻之母”。
因為和袁隆平有了合作,他們之間的交往也更加緊密了。當時林恭松所在的試驗基地與袁隆平的基地很近,袁隆平是這方面的頂尖專家,在科研方面遇到問題時,他就會去拜訪,學到了很多東西。而袁隆平對他們在水稻方面的研究也非常肯定,并給溫州年輕的科研人員無私幫助,溫科院的多名水稻研究員都通過林恭松與袁隆平接上了線,可以說給溫州在這方面的研究帶來很多新的認識和方向。
▲青年林恭松和同學的合影
樂在其中,80歲才第二次退休
其實林恭松退休過兩次。1984年,林恭松當了農科所的所長,但只當了兩年半時間。那時候做管理,林恭松覺得不是他的特長,內心還是希望去做研究。而且那時候,新的水稻品種一直出不來,林恭松很著急。于是他向組織推薦農辦的一位同志去當所長,他則安下心來搞研究,一直做到1990年,林恭松60歲退休后,閑不住,仍服務于農業科技發展事業,受聘做了溫州市蔬菜研究顧問。蔬菜研究的原理其實和水稻差不多,那時候林恭松住在郊區一個農戶家里做蔬菜選種的研究。
1997年,林恭松67歲了,溫州農科院返聘他為學院科研顧問,他提出的雜交水稻良種資源研究新課題,得到支持。經三年深入全國雜交稻區調查研究總結,提出“創造特優水稻良種珍汕”的研究論文,獲省科技一等獎。2000年又開始赴海南做育種研究,一直工作到80歲,林恭松第二次退休,他說這次是真的退休了,年紀大了,有些力不從心。不過,80歲的林恭松還去過海南育種,這些都是他這輩子最珍貴的經歷了。
如今林恭松已經90歲,回望這一生走過的路,能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給國家、給社會做一點實事,他也無憾無悔了。
來源:溫州都市報
原標題:溫州有位“雜交水稻之母”——林恭松
編輯:侯人瑋謝 寧 校對:胡倩雅陳文拓
責編:江曉嬋 審核:趙 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