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成人外科 秦克旺 主任醫師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腸癌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目前已成為中國城市中癌癥發病率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癥。從流行病學來看,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多發性結腸息肉、慢性腸炎、腸道有絨毛管狀腺瘤等人群,都是大腸癌高危人群。從類型來看,腸癌主要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據有報道,其年死亡率約為10.25/10萬。
但如果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期結直腸癌經治療后的5年生存率可高達90%。然而,很多消化道腫瘤在得到確診時,分期都已較晚,只有約15%的患者才能在早期得到診治。而是否能得到早期診治,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很多女性的腹痛,其實也跟外科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往往不少的這類女性患者卻因“腹痛”而首先就診于婦科或其他科室,目前,多學科間的聯合,能讓這類患者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診治。就以直腸癌為例,腹痛是右半結腸癌患者的一個重要表現,但有些女性右半結腸癌患者卻因腹痛而就首先診于婦科,在檢查的過程中才得以確診。
既然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直腸癌的診療那么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到早期發現呢?如果有以下特征,那么您應該提高警惕:
1.大便出血:直腸癌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便血及排便習慣的改變。便血是直腸癌患者最常見的癥狀,多呈鮮紅或暗紅色血液。有時便血中含有血塊和脫落的壞死組織。
2.貧血、腹痛、全身乏力與消瘦:右半結腸癌常表現出腹部腫塊、貧血、腹痛、全身乏力與消瘦等癥狀。腹痛亦是右半結腸癌患者住院癥狀之一。
3.大便帶有黏液或膿血便:便血是左半結腸癌最常見的癥狀,約占75%。常表現為糞便表面帶有暗紅色血,易被患者發現而引起重視。也可出現黏液便或者黏液膿血便。
4.長期腹瀉:在多數人看來,腹瀉不算個病,但事實上,長期不愈的腹瀉背后,可能隱藏大腸、胃、肝及胰腺四個部位的惡性腫瘤危險。大腸腫瘤1/4患者存在腹瀉癥狀,有此癥狀后,一定要及時就醫。
當然,遠離結直腸癌,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預防:
1.“吃貨”適可而止。我們現在走向了一個極端:吃得過多,營養過剩。這時候,我們一定不要過分遷就口味。我們改變不了爹媽給的基因,能做到的就是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
2.告別“三高一低”,回歸傳統。“三高一低”指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食品,要少吃。中國傳統的飲食結構以谷物為主,肉類、蛋類、蔬菜、水果為輔,這是非常健康、合理的飲食。
3.守住“鮮、野、淡、雜”4字訣。“鮮”指多吃新鮮食品;“野”指吃天然蔬果,“淡”就是少鹽少油少肉;“雜”則是吃盡可能多的食物,不偏食。
4.早預防、早發現結直腸癌。結直腸癌從結腸息肉一點點病變到晚期轉移不是一兩個月、一兩年的事,它的周期約有15年。從發病率趨勢充分證明,結直腸癌是可以篩查預防。一般建議45歲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行腸鏡常規篩查,以達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通訊員: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