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好轉,我們似乎又恢復了正常的生活,但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真的來了嗎?
消費數據不容樂觀
這兩天,浙江、江西以及甘肅隴南推行一周2.5天假期的消息引起了熱議,大家期盼已久的2.5天休息制度,竟然真的出臺了。
政策提出的背景,是疫情影響下不容樂觀的消費數據。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測算,2020年一季度國內旅游收入下降69%,預計全年同比減少旅游9.32億人次,減收達1.18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表明疫情對消費產生了極大的沖擊。2020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飲消費收入下降最為明顯,同比下降43.1%。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之前國內爆發的時候,主要問題是供給不足。現在我們已經基本實現復工復產,任務已經轉為提振消費,彌補第一季度的GDP。
從近期發布的政策可以看出,為了促進消費,各地都操碎了心:
山東濟南:推出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
廣東廣州: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每車1萬元綜合性補貼;
江蘇南京:將發放總額度3.18億元的消費券,主要包括餐飲、體育等7大類......
然而這種“撒錢”式的方針并非靈丹妙藥。不可否認,消費補貼政策在短期內會刺激消費需求,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地方財政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制進行支付。
要想拉動消費,最根本還是得看消費者的能力和意愿。簡單來說,就是口袋里有沒有錢,想不想花。
假設我們把消費比作一場仗,那么“現金子彈”就是能持續作戰的保證,可當下有多少消費者“存量子彈”是充裕的呢?
這段時間關于“降薪”、“停薪留職”、“裁員”的新聞層出不窮,很多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儲蓄水平和消費模式,發現原來錢真的不經花。
有位朋友小李最近也因為這事兒唉聲嘆氣,他2013年就去了廣州打拼,去年年底如愿按揭買了房安了家。今年回老家前,他早早買好了返程的票,等著按時復工,誰料想疫情突然爆發,一切計劃瞬間被打亂了。
2月初公司宣布,薪水按照50%發放直到疫情結束。可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吃穿用度、房貸、信用卡欠款每月都離不開錢,這點工資根本無法支撐正常生活的運轉。
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壓力可想而知。他跟我說,原本以為“中年危機”離自己還有好幾年,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提前經歷了這種無力感和自責感。
比起心里的委屈,經濟上的委屈來得更強烈。心里難受,喝點酒就過去了,可經濟上的窘迫,委屈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家人。
其實成年人所有的焦慮來源,繞來繞去逃不過一個“錢”字。過得好不好,怕不怕降薪裁員,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你有多少錢?
錢越多,就越有能力應對突發變故,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就越低,意味著抗風險的能力也越強。
說到底,錢才是成年人最大的底氣。
撕開"隱形窮人"的偽裝
疫情爆發之前,生活風平浪靜,很多人要么奉行及時行樂原則,花唄白條能用多少用多少;要么資金規劃不合理,月月還貸,導致無錢可存。
等意外真正來臨時,才知道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如此之低,熬不過一場疫情,扛不住一次降薪,更抵擋不了一場疾病的侵襲。
比如這次新冠肺炎,武漢一位ICU主任醫師曾說過,搶救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的重癥患者,從住院到能基本出院,用ECMO治療,大致要花近四十萬左右的成本,不用ECMO也要二十萬左右。
好在后來確診患者已經有國家出面兜底治療費用,不必過于擔憂,但若是平時患上一場類似的重病,我們沒有足夠的儲蓄,又能寄希望于誰幫忙呢?
拿最常見的癌癥來說,治療包括檢查、住院、手術、化療等多項加起來就高達幾十萬。
醫療科學的發展,尤其是越來越多新型抗癌藥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了患者壽命。
但這治病太貴了,一片抗癌藥上千,一個月藥費好幾萬。在這樣的花銷下,有幾個家庭能不喊窮呢?
可能有些刁鉆的會抬杠,我不是有醫保嗎?我不怕!針對這些人我忍不住點破真相:你們太年輕了。
醫保報銷是有范圍的。從今年起實施的新版《藥品目錄》里,納入醫保的藥物有2709種,僅占比所有藥品的1.6%。
(共計169583種藥品)
而像癌癥、急性心肌梗塞等此類高發重疾,為達到好的療效,往往要用到進口藥。但80%的進口藥不在報銷范圍內,剩余的20%報銷比例又十分有限。
在藥費昂貴的疾病面前,醫保只能緩解部分壓力,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通過網絡向社會求助。
想想我們的朋友圈,劃過了多少條眾籌信息,他們原本也是生活美滿的家庭,卻被不幸砸中,從此陷入陰霾。
患病之后,家庭的生活金、孩子的教育金、父母的養老金,全都得用作治療費用,甚至遠遠不夠。當下已經捉襟見肘,以后的日子該怎么過呢?
年輕時覺得談錢庸俗,經歷了很多才明白,擁有錢就擁有選擇權。它能讓你過更有品質的生活,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父母生病時,可以選擇更好的醫院更有效的藥物。
除了健康,錢也是一種免疫力。
責任編輯: